微藻促根促分蘖!水稻健康生长发现新“助力”

你知道什么是微藻吗?顾名思义,微藻就是微小的藻类,是指那些在显微镜下才能辨别其形态的微小的藻类群体。微藻通常是指含有叶绿素a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的总称,属于原生生物的一种。

微藻作为一种古老的生命体,是地球演化过程中氧气的主要缔造者,是高等植物进化过程中的共同原始祖先,地球生态系统中近90%的氧气都是由微藻制造产生的,它也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并“脚踏”医药、食品工业、生物技术等多领域、多行业。

经小编调查发现,在农业领域,微藻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更是有促进水稻分蘖、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水稻抗逆性、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等作用。小编在湖南省娄底市紫鹊界和广西省象州市马坪镇等试验田上的微藻试验示范中得到了如下数据:

在湖南省娄底市紫鹊界中两组试验中发现,施用微藻可使水稻提前抽穗2-3天,提前成熟5-7天;增加产量10%-25%,整个生育期根系生长明显好于对照组;

在广西省象州市马坪镇试验数据表明,施用微藻可以促进水稻的分蘖,增加分蘖率37%,单穴增加3-5株,产量可提升25%以上,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千粒重和结实率,增加幅度20%以上,这充分说明了微藻在促进作物生长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此外,通过对水稻重金属含量的测定表明,微藻的施用可以有效降低大米中镉、铅的含量(比国标参考限值镉含量低79%,铅含量低了67%);在南方早稻区域的大量试验示范中,均可观察到微藻在改良土壤、固化重金属方面效果显著,同时也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增强水稻抗逆性,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由此看来,微藻虽然很微小用途却不小。未来,微藻能否在农业领域成为“巨型能源”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双功能真菌在抑藻控藻中的反硝化与杀藻权衡:相互作用机制、有机物动态及原水处理实践。

有害藻华(HABs)对水体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寻求高效可持续的控藻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聚焦双功能真菌茄病镰刀菌D7,探讨其在藻类控制中的多重机制、有机物动态及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D7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杀藻效率达80.98%,总氮去除率为88.81%,表现出同步控藻与脱氮能力。数学模型显示其优先进行反硝化,通过营造氮限制环境抑制藻胆蛋白合成,实现源头控藻。代谢响应分析证实,D7代谢活动破坏藻细胞抗氧化与光合系统,导致细胞膜破裂及胞内有机物释放,完成末端治理。平行因子分析进一步表明,D7能利用藻细胞裂解释放的类蛋白质等促生长物质进行生长,可能降低二次污染风险。原水实验验证其应用潜力:相较对照组,D7使藻属减少6个,同步实现76.96%的杀藻效率和78.86%的反硝化效率。网络分析指出,绿藻门作为k-策略藻类可能通过种间协同形成潜在生态风险。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功能真菌D7的可持续控藻策略,为藻华生物防治提供了新路径。…

Read More

增强乙酸补充下小球藻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合成:化学诱变与适应性实验室进化联合策略

当前,从深海鱼类获取EPA和DHA这两种对心脑血管和大脑健康至关重要的Omega-3脂肪酸,面临着资源可持续性的压力。微藻,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替代资源,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中普通小球藻便是一个研究焦点。为了大幅提升小球藻合成EPA和DHA的能力,我们的研究团队成功运用了一套结合化学诱变与适应性进化的“强化训练”策略。我们首先使用一种名为甲基磺酸乙酯的化学诱变剂处理小球藻,并通过碘蒸气筛选法,成功找到了一株名为M41的“淀粉缺陷型”突变藻株。这株突变藻的特点是自身储存淀粉的能力变弱。随后,我们对M41进行了长期的“适应性实验室进化”培养,即在以乙酸为主要碳源的环境中不断传代,迫使它优化对乙酸的利用效率,从而更好地生长和积累目标产物。实验结果非常显著。在补充乙酸的培养条件下,M41突变株展现出惊人的生长和合成能力:其细胞密度比原来提高了93.75%,收获的藻粉干重也增加了33%;负责光合作用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实现翻倍增长,意味着其生命活动更为活跃;最关键的突破在于,M41菌株生产的EPA和DHA含量与普通野生小球藻相比,分别飙升了485%和161%,实现了数倍的增长。…

Read More

乙酰丙酮缓解四环素对小球藻胁迫的作用:多重机制解析与生态安全性评估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天然小分子乙酰丙酮(AA)在缓解四环素(TC)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生态安全性。研究发现,AA不仅显著提升了小球藻对四环素的去除能力,在培养基和水产废水中均实现了超过99%的高效去除,还明显逆转了TC对藻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使其细胞密度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