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第一个已知的具有三种不同性别的藻类物种

虽然我们可能认为自己的进化远离斑点绿藻,但我们并没有那么不同。几亿年前的一次藻类爆炸被认为是让所有人类和动物生命进化的原因,而且所有人都告诉我们,就进化而言,我们之间只有大约15亿年。

显微镜图1
显微镜图1

  此外,根据一个日本研究小组的说法,藻类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性别系统——比如雄性和雌性——是如何进化的。
  东京大学和其他一些日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 Pleodorina starrii 的绿藻具有三种不同的性别——“雄性”、“雌性”和团队称之为“双性者”的第三种性别。这是第一次发现具有三种性别的藻类。

显微镜图2
显微镜图2

  研究人员之一、东京大学生物学家Hisayoshi Nozaki说:“发现一种具有三种性别的物种似乎非常罕见,但在自然条件下,我认为它可能并不那么罕见。”
  藻类不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科学分类。这是使用光合作用获取能量的大量不同真核生物的非正式术语。它们不是植物,因为它们缺乏许多植物特征;它们不是细菌(尽管蓝藻有时被称为蓝绿藻),也不是真菌。

显微镜图3
显微镜图3

  从多细胞巨型海带物种,一直到可爱的单细胞鞭毛藻,一切都可以归类为藻类。
  因为藻类是一个如此庞大、多样化的群体,它们的繁殖方式有很多变化,但通常藻类能够无性繁殖(通过克隆自己)或有性繁殖(与伴侣),这取决于它们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这可以是单倍体(具有一组染色体),也可以是二倍体(具有两组)。
  还有雌雄同体的藻类可以根据生物体的基因表达而改变。具有三种性别,包括雌雄同体,被称为“雌雄杂生(trioecy)”。

显微镜图4
显微镜图4

  但volvocine绿藻P. starrii又与此不同。这种单倍体藻类的双性形式具有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该团队将其描述为藻类完全独有的“新的单倍体交配系统”。
  P. starrii形成32或64个同性细胞营养菌落,并具有类似于人类的小型移动(雄性)和大型不动(雌性)性细胞。雄性性细胞以精子包的形式被送到世界各地,以寻找可依附的雌性群体。
  双性 P. starrii 两者兼而有之,可以形成雄性或雌性群体,因此可以与雄性、雌性或另一个双性者交配。

  上图:性诱导雄性藻类群落(左)。带有雄性精子包的雌性群体(中心)。雄性配子分离的雌性群体(右)。
  研究人员特别兴奋,因为其他密切相关的藻类具有不同的性别系统,这意味着这一发现可能会告诉我们更多关于这些性变化如何演变的信息。
  该团队在他们的新论文中写道:“混合交配系统,如三雌性,可能代表了二倍体生物中雌雄异株(有雄性和雌性)和雌雄同体(只有雌雄同体)交配系统之间进化过渡的中间状态。”
  “然而,以前没有报道过在单个生物物种中具有三种性别表型的单倍体交配系统。”

单倍体交配系统
单倍体交配系统

  30年来,Hisayoshi Nozaki一直在东京郊外的相模川收集藻类样本。该团队使用了 2007年和2013 年从该河流沿岸的湖泊中采集的样本进行新发现。
  该团队分离了藻类群,并通过剥夺它们的营养来诱导它们进行有性繁殖,发现双性藻有一个“双性因子”基因,该基因与先前发现的雄性和雌性特定基因是分开的。
  双性细胞也有雄性基因,但可以产生雄性或雌性后代。
  “在单一生物物种中共存三种性表型在野生种群中可能并不罕见,”研究人员总结道,“持续的实地收集研究可能会揭示其他volvocine物种中进一步存在三种性别表型。”
  该研究已发表在《进化》杂志上。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信号分子一氧化氮在化感物质暴露下对氧化应激敏感型有害藻类的细胞死亡具有强化调控作用。

信号分子一氧化氮在化感物质暴露下对氧化应激敏感型有害藻类的细胞死亡具有强化调控作用。在利用化感物质控制赤潮的研究中,一氧化氮(NO)作为关键信号分子,其调控作用与藻类氧化应激耐受性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本研究聚焦于化感物质N-苯基-1-萘胺(P1NA)暴露条件下,NO对四种典型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小球藻、水华鱼腥藻和四尾栅藻的生理及分子响应机制。研究结果显示,NO对藻类的调控作用显著依赖于其氧化应激敏感性。在添加NO清除剂L-NAME后,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表现出明显胁迫缓解:其OD680值与酯酶活性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然而,水华鱼腥藻与四尾栅藻在NO水平下降时,其抗氧化指标未见显著变化。…

Read More

阐明网翼藻岩藻聚糖的抗肺癌潜力:体外评价、药代动力学与计算靶向研究

本研究评估了从褐藻网翼藻中提取的岩藻聚糖的抗肺癌潜力。结构表征确认其主要成分为硫酸化岩藻聚糖,占藻体干重的4.9±0.12%,硫酸根含量为17.72±0.25%。体外实验表明,该岩藻聚糖具有剂量依赖性抗氧化效应,其硫酸化组分通过核碎裂机制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对人肺癌细胞(A549)表现出显著细胞毒性。针对VEGFR-1、AXL酪氨酸激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8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分析显示岩藻聚糖能选择性结合这些靶酶,对凋亡通路相关蛋白具有最强亲和力。均方根偏差相互作用分析表明:AXL酪氨酸激酶在1.8-2.2 Å范围内保持稳定;配体RMSD在16纳秒后稳定于4.2 Å,证实岩藻聚糖在基质金属蛋白酶-8结合位点构象稳定。本研究证实岩藻聚糖可作为肺癌治疗的潜在辅助药物。…

Read More

双功能真菌在抑藻控藻中的反硝化与杀藻权衡:相互作用机制、有机物动态及原水处理实践。

有害藻华(HABs)对水体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寻求高效可持续的控藻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聚焦双功能真菌茄病镰刀菌D7,探讨其在藻类控制中的多重机制、有机物动态及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D7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杀藻效率达80.98%,总氮去除率为88.81%,表现出同步控藻与脱氮能力。数学模型显示其优先进行反硝化,通过营造氮限制环境抑制藻胆蛋白合成,实现源头控藻。代谢响应分析证实,D7代谢活动破坏藻细胞抗氧化与光合系统,导致细胞膜破裂及胞内有机物释放,完成末端治理。平行因子分析进一步表明,D7能利用藻细胞裂解释放的类蛋白质等促生长物质进行生长,可能降低二次污染风险。原水实验验证其应用潜力:相较对照组,D7使藻属减少6个,同步实现76.96%的杀藻效率和78.86%的反硝化效率。网络分析指出,绿藻门作为k-策略藻类可能通过种间协同形成潜在生态风险。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功能真菌D7的可持续控藻策略,为藻华生物防治提供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