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 0577 62356695
  • (+86) 021 80399582 分机号(先按9):801|830技术服务|817藻种|828设备|601益生菌
  • 100@leadingtec.cn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颗石藻[GY-H45 Emiliania huxleyi(Lohm.)Hay et Mohler (无壳)]

颗石藻[GY-H45 Emiliania huxleyi(Lohm.)Hay et Mohler (无壳)]

上海光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颗石藻(GY-H45  Emiliania huxleyi(Lohm.)Hay et Mohler,又名海洋球石藻),藻种、培养基及相关培养技术,并提供1升-5000升光生物反应器培养设备,有温度显示,pH显示,光照度显示,加热,水泵,气泵,自动调光LED灯源以及其他藻类培养配套装置。欢迎来电咨询。

分类:

上海光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颗石藻(GY-H45  Emiliania huxleyi(Lohm.)Hay et Mohler,又名海洋球石藻),藻种、培养基及相关培养技术,并提供1升-5000升光生物反应器培养设备,有温度显示,pH显示,光照度显示,加热,水泵,气泵,自动调光LED灯源以及其他藻类培养配套装置。欢迎来电咨询。

培养基:F/2

Emiliania_huxleyi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 (Lohm.) Hay et MohlerEmiliania huxleyi (Lohm.) Hay et MohlerEmiliania huxleyi (Lohm.) Hay et Mohler

分类

Domain: Eukaryota
Kingdom: Chromalveolata
Phylum: Haptophyta
Class: Prymnesiophyceae
Order: Isochrysidales
Family: Noelaerhabdaceae
Genus: Emiliania
Species: E. huxleyi

基本信息

细胞呈球形、卵形或呈伸长的梨形、纺锤形等。在细胞的顶端具有两根相等或几近相等的鞭毛以及一条鞭状粘着丝或触觉丝。颗石藻细胞体内有一个细胞核和一对黄褐色载色体。在细胞膜外包有粘胶质外层 ,此层的内侧分布着直径约 1 μ m 的非矿物质的鳞片 ,在胶质层中或其表面分布有一些细小的圆粒 , 即颗石。有些颗石藻在生命周期中具有具鞭毛的活动期和无鞭毛的非活动期。在活动期利用其鞭毛在海洋表层水体中运动。在非活动期,近岸种在水底停息,大洋性种在水层中消极漂浮。一般在非活动期细胞形成颗石,活动期不具颗石,或者具有不同于非活动期的另一类颗石。多数颗石藻为自养生物, 藉助阳光和水中的二氧化碳、硝酸盐和其它非有机盐营光合作用。一些沿岸种利用有机氮营自养作用。有些类别摄食细菌和小的藻类是异养生物。在水中的生长速度较快, 一般一天繁殖一次。每一个细胞上, 颗石的数目因不同属种而不尽相同,一个细胞上的所有颗石组成近于球形至卵形的“外骨路”,称为颗石球。颗石藻死亡后, 颗石球解体为许多颗石,并可形成化石而保存下来。颗石的直径甚小,一般 1-15 μ m 左右。它数量多、个体小,是形成大洋底钙质软泥的主要成分。

1858年, Huxley在大西洋深海软泥中发现了Ehrenberg 称为“形石”(Morpholite)晶形物,认为是非有机质的,取名为“颗石”(Coccolith),此名沿用至今。

1861年,Wallichi和Sorby发现这些颗石组成一个圆球,称为颗石球(Coccosphaera)。Sorby发现这些颗石具有独特的光性特征,认为它们是独立的有机物。

最早把颗石作为古生物化石来应用的是欧洲的G.Deflandre 和E.Kamptner提出了超微古生物学(Nanno-Paleontology)。利用钙质超微化石作为生物地层标志是由于深海地质调查工作的广泛展开以及电子显微镜应用的结果。

1954年,美国的M.Bramlette和W,Riedd综合阐述了盘星石和颗石类的地层学意义,提出了盘星石可以进行远洋沉积的全球范围的对比,使钙质超微化石的生物地层分带。

培养条件

颗石藻是营光合作用的自养浮游植物, 几乎全部为海生。它对以下条件的适应予以概述:

1. 盐度

绝大多数颗石藻生活于正常盐度的海水中,主要分布于广海和远洋环境。约仅有 9 个种可以生活于淡水环境,如 Hymenomonas 、Pontosphaera、Acanthoica和Anacanthoica等4个属。不同种的盐度适应能力不同。如 Cricosphaera elongata, 可在 0.4-25‰的低盐度水体中生存,而有些种可以适应高盐度环境,如Emiliania,在实验室环境下其盐度容忍范围是16-45‰。 有的属在不同的生活周期内, 其盐度的适应范围有变化,如Cricosphaera属,在非活动期时的个体,其盐度的容忍度是 236 ‰,而在活动期,其适应范围是从 4-18‰至 45-l50‰,最大盐度容忍度亦仅 90‰。非正常盐度的水体中, 颗石藻的分异度显著下降,如地中海里的现生颗石藻有 75 种,但在淡化的黑海仅有 23 种。钙质超徽化石通常产于正常海洋的沉积物里,只有较特殊的钙质超微化石偶见于海陆过渡相地层,因而一般作为海相环境的标志。在陆相地层中至今还未见有确实的钙质超微化石的报导。

2. 温度

在正常海的环境下, 温度是颗石藻水平分布的决定因素。总的讲, 颗石藻是喜暖性的生物,大多数种分布于18-23℃的暖水中。如Discosphaera tubifera 的适应温度是18-27 ℃,Rhabdosphaera stylifera 为 15-28℃,Helicosphaera carteri是 15-25℃以上,这些种均是暖水性的种。有少数种是生存于偏热或偏冷的水体里,可称它们为热水种或冷水种。冷水种如Coccolithus pelagicus 的生存温度是7–14 ℃, 最宜温度是8–9℃。热水种如Umbellosphaera irregularis 的适应温度是21–30 ℃, 而最佳温度是25–30 ℃。有些种是广温性,如 Emiliania huxleyi 的适应温度是2-29℃,Calcidiscus leptoporus是 8-26 ℃。这些广温性种在不同温度的水体里,在结构特征上亦有所不同,如 Emiliania huxleyi,在暖水里的类型,中心区开孔,两个盾均由 30-40 个晶粒组成,而在冷水里,中央区无孔,或具中间构造,近端盾固结,远端盾仅由23 -33 个晶粒构成,冷水和暖水类型中存在过渡性类型。 在现代海洋里,颗石藻组合特征是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 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纬度组合带。Okada 和 Honjo(1973)根据太平洋水体中颗石藻的分布特征,自北往南划分出 6 个纬度组合带, 分别称为亚极带、过渡带、中央北部带、赤道北部带、赤道南部带和中央南部带。实际上为 4 个纬度组合带,即赤道带、中部带、过渡带和亚极带。这 4个颗石藻组合的优势分子分别是 Emiliania huxleyi(极地型)、Emiliania huxleyi( 冷水型)和 Rhabdosphavera clavigera、 Umbellosphaera irregularis、Gephyrocapsa oceanica 和 Emiliania huxleyi( 暖水型)、Gephyrocapsa oceanica 及 Umbellosphaera irregularis 。从全球分析,大致亦可自北往南划分出几个纬度带, 几个大洋之间均可大致进行对比。在热带、亚热带组合里,颗石藻的分异度高,至两极分异度明显降低,如太平洋、大西洋的赤道带有10个种, 但太平洋的亚极带仅1个种,大西洋的亚寒带亦仅3个种。 对已绝灭的有关颗石类的适温性亦有所研究, 如盘星石类,它是喜暖的浮游生物,在热带海洋沉积中最为丰富,少数种能适应大幅度的温度变化。不同温度带具有不同钙质超微植物组合的特点为我们进行古生态学和古海洋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3. 深度

颗石藻需藉阳光营光合作用,因而在水中的垂直分布取决于光线。据对现生颗石藻的研究, 主要分布在 10-200m 深的水体中,尤其是水面以下数米至 10-20m( 温带海洋)或至 50m( 热带海洋)处最为繁盛。多数种的分布有一定的深度局限性。一般讲, 个体较小、较轻的属、种接近海面分布, 较大、较重的属、种分布较深。 有些种在不同的深度均可生存,如 Oolithotus fragilis。以太平洋为例,在亚极带区,颗石藻主要富集于从水表至水深 30m 处,30-50m 深处含量明显下降,l00m 深以下绝迹。过渡带的颗石藻主要富集于水深 50—l00m,在该深度带的含量明显高于水层表面。在赤道带,颗石藻主要富集于水深 50m 处。

4. 营养盐等因素

颗石藻在暖温带及热带繁盛的原因,除了温度控制以外,还存在另一些因素,如上升流。在南、北纬 40 。以内,有些地区是海底上升流和洋流交汇的地带,是营养物质最丰富、有机质产量最高的地带,上升流及洋流带来的无机营养物质支持了颗石藻及其它浮游植物的繁殖。

产品形式

  • 试管固体培养基藻种(可以快递)
  • 液体藻种(100ml-5L包装)
  • 大容量藻液(5L以上,货运)

产品价格

其他藻种清单

评价

目前还没有评价

成为第一个“颗石藻[GY-H45 Emiliania huxleyi(Lohm.)Hay et Mohler (无壳)]” 的评价者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