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微藻生物膜贴壁培养技术研究获进展

贴壁培养微藻

微藻生物膜贴壁培养是实现微藻培养高光效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微藻培养技术研究的热点,但为什么生物膜贴壁培养在生物量生产和光能利用效率方面比传统跑道池方法高得多,其原因尚不清楚。

最近,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刘天中领导的微藻生物技术团队比较研究了光在传统跑道池系统中和膜培养系统中的传递特性,结果表明20厘米深的典型室外跑道池系统,其最初3天内全部培养液都能接受到高于光补偿点的光照,从第四天开始随着细胞浓度升高,有效照光比例降低,经过约30天后,微藻细胞浓度达到最大,约0.5gL-1,此时有效光照比例为31.1%。而对于膜培养系统来说,从培养第1天开始一直到第10天,透过膜的光能仍然足够支撑细胞生长,表明膜内细胞100%能受到有效光照(Figure 1)。接受有效光照的比例差异可能是膜培养系统高效率的重要原因。

此外,微藻培养的水足迹是评价微藻培养技术的重要参数。目前普遍采用的跑道池或密闭式光反应器等悬浮培养系统,需水量极大。该团队在微藻贴壁培养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培养水足迹的因素,提出了减少微藻培养水足迹的策略和反应器新结构,主要包括:(1)将微藻膜密封在水蒸气饱和的腔室内;(2)微藻膜接种在含有足够多营养元素的培养基中;(3)以最小流速通入足够量的CO2碳源。以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为例,采用该策略,每生产1kg藻粉,培养过程水足迹是35.7L,生产1kg虾青素,培养过程水足迹是1440L,远远小于目前利用悬浮培养系统的数值,实现了微藻培养大幅度节水的目的。

贴壁培养微藻
 贴壁培养微藻

青岛能源所微藻生物膜贴壁培养技术研究获进展

推荐原文:
The water footprint of biofilm cultivation of Haematococcus pluvialis is greatly decreased by using sealed narrow chambers combined with slow aeration rate

The difference in effective light penetration may explain the superiority in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of attached cultivation over the conventional open pond for microalgae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微藻培养突破关键瓶颈或是未来能源新方向

从远古时期开始,微藻就一直存在于海洋中。作为比较原始且古老的单细胞生物,其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多糖、蛋白质、脂类、胡萝卜素及多种无机元素等高价值的营养成分和化工原料,因此长期以来都是各国科学家们争相研究的海洋物种之一,也是新能源研究和开发的热点方向。 近日,我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以可异养培养的富油栅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培养方式、过程的不断优化,攻克了长期以来无法精确控制葡萄糖浓度这一技术 […]…

Read More

微藻培养的光“管理”策略

地球上的光合生物(植物、藻类等)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固定约240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为人类提供基础的生活和生产原料。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存储在细胞内并形成生物质,可作为食品、营养补充剂、水产饵料等,并可进一步加工成生物燃油。然而,目前微藻光合作用的光能转化率约1%左右,远低于理论转化率12%。因此,提高微藻培养的光合作用能量转化率,提高微藻产率,降低应用成本,是微藻产业发展的关键。 […]…

Read More

微藻为何能够净化水产养殖废水

运用微藻于水产养殖废水后处理过程中具现实可行性,并且,多样化的净化方式正在不断升级以助力于水质净化,成为养殖水处理的发展方向。…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