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物反应器,高密度生长的微藻莱茵衣藻优化活性重组蛋白产物

微藻已被确定为生产高质量生物质和后续生物产品(如食品、饲料、营养补充剂、重组蛋白和生物燃料)的替代平台。治疗性蛋白质的传统生物技术宿主,如大肠杆菌和哺乳动物CHO细胞,早已被确定为主要平台,但最近的研究进展表明,微藻可能成为一种替代平台。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莱茵衣藻在高密度异养培养中生产复杂人类重组蛋白的潜力。重组人蛋白ICAM-1的目标是使用补料分批策略从生物反应器中生长的细胞分泌到培养物的细胞外培养基,以实现高细胞密度。最终,这导致最大生物量滴度为40 g/L,重组蛋白滴度为50 mg/L。通过对其天然配体LFA-1的结合测定,藻类产生的ICAM-1蛋白显示出与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产生的ICAM-1相当的生物活性。这项工作表明,莱茵梭菌是使用补料分批异养生长策略在高浓度下生产具有天然生物活性的复杂重组蛋白的可行选择。

工艺流程图

微藻是一类高度多样的生物,主要由其光合生长能力来定义,尽管许多藻类也具有在有机基质上异养生长的能力。由于代谢的可塑性和潜在的培养策略,微藻可用于生产廉价的商品产品,如生物燃料和材料,以及高价值产品,如重组蛋白质和治疗性化合物。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就是这样一种既能自养又能异养生长的菌株,它是一种绿色微藻,几十年来一直被用作模式生物,用于研究各种生物现象,包括光合作用、鞭毛运动、细胞器遗传学和细胞周期[5]。最值得注意的是,该物种拥有一套开发的分子工具来促进遗传操作,多年来,该藻类中已经产生了许多重组蛋白

由于之前在莱茵梭菌中所做的分子生物学工作,所有三个基因组(核、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已测序和注释,并且所有三个都能够进行遗传转化。此外,重组蛋白在叶绿体和核基因组中都有表达,复杂的哺乳动物蛋白在两个基因组中都有表达。C、 reinhardtii还能够进行有性重组,这已被证明是在转基因策略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基础上增加重组蛋白产量的有效手段[14]

莱茵梭菌的重组蛋白生产传统上在叶绿体中更为成功,因为其遗传学更为简单,而且单个细胞器可以占细胞体积的70%。一些感兴趣的重组蛋白已在叶绿体中表达,在非光合突变株[15]中产量高达总可溶性蛋白(TSP)的10.5%,但更典型的是TSP的0.5%到5%不等。叶绿体中重组蛋白生产的缺点是,一些翻译后修饰没有添加到叶绿体生产的蛋白质中,例如糖基化,这可能对蛋白质的生物活性至关重要,并且叶绿体中表达的重组蛋白不能针对其他亚细胞定位,阻碍某些代谢工程的可能性。在细胞核中表达的重组蛋白可以靶向细胞内的不同位置,包括内质网,从而接受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以及对转基因随机整合到核基因组的强烈偏好,阻碍了核转基因的重组蛋白表达。据报道,通过核基因组转化获得的重组蛋白滴度范围为0.7 mg/L至15 mg/L,这对应于大多数核表达重组蛋白的总可溶性蛋白滴度为0.5%或更低。

提高莱茵梭菌中的重组蛋白滴度,我们可以控制三个因素:单个细胞系中的重组蛋白产量、培养物中的总生物量浓度以及重组蛋白在细胞内或培养基中的稳定性。为了直接增加单个细胞系中的重组蛋白产量,我们可以修改启动子或其他遗传元件以增加转录,或通过使用诱变和交配进行间接遗传修改,然后进行筛选以识别蛋白质积累增加的系。这些间接遗传修饰可能涉及阻碍重组蛋白积累的天然蛋白酶的下调,或者可能涉及伴侣和其他促进重组蛋白折叠的酶的改变,从而减少新合成蛋白质的聚集和降解。通过改变培养物生长条件,例如降低培养物温度以防止错误折叠,也可以影响重组蛋白降解和/或聚集的预防[23]。最后,只要在这些改变的生长条件下蛋白质表达保持高水平,增加总生物量浓度也是提高重组蛋白产量的有效途径。这可以通过改进培养技术、优化培养基或选择在高生物量生长下表现良好的菌株来实现。

在简单的分批生长中,最终生物量滴度受分批运行开始时添加的基质量的限制。最常见的消耗醋酸盐作为有机碳基质,然而,培养基中高浓度的醋酸盐抑制藻类生长,从而限制了产生的总生物量。当使用补料分批策略时,醋酸盐可以在细胞消耗时超时添加,因此可以避免底物抑制的问题。几种策略已被用于莱茵梭菌的补料分批生长。据报道,使用乙酸钠的补料分批系统可产生1.5 g/L的生物量,但钠的累积会抑制进一步的生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一团队设计了一个中空纤维细胞回收系统,在该系统中,使用过的培养基被丢弃,而细胞被保存在生物反应器中,从而产生9克/升。Fields等人部署的另一种分批补料策略包括使用pH计喂食莱茵梭菌乙酸,以控制酸性基质的添加,这导致报告的最高生长速率和生物量滴度为23.69 g/L生物量。然而,与其他能够消耗葡萄糖作为基质的绿藻(如小球藻和栅藻)相比,即使是生长中获得的最高生物量滴度也大大降低,其中生物量滴度分别达到271 g/L和286 g/L。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光语为您介绍——角毛藻

本文主要介绍了硅藻中常见的一类,角毛藻。角毛藻属于硅藻门,细胞呈扁椭圆形,壳面多为椭圆形,常借角毛形成链状或相互连接。它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在我国近海是重要的浮游硅藻。 角毛藻生活在海水、半咸水及极少数淡水中,适宜 10℃至 39℃生长,25℃至 35℃最宜。其繁殖方式多样,包括形成复大孢子、休眠孢子和有性繁殖。 角毛藻是许多海洋动物的饵料生物,在海洋浮游生物中地位重要,但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危害水质或水生生物。常见种类如洛氏角毛藻、窄细角毛藻、牟氏角毛藻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陈楠生课题组研究发现,胶州湾角毛藻多样性可能被严重低估。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角毛藻曾作虾苗开口料,但有自身弱点,海链藻可作为替代。总之,角毛藻对海洋生态重要,深入研究其特性和生态作用,利于了解海洋生态平衡,实际应用中要合理利用,避免负面影响。…

Read More

尾水处理(四)——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尾水的基本原理

本文主要论述了菌藻共生系统在尾水处理方面的原理、应用、优点、挑战及前景。菌藻共生是细菌和藻类相互协作的复杂生态体系,尾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细菌分解为铵盐、磷酸盐和二氧化碳等,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二者协同实现污染物去除和水质净化。该系统除能去除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还能促进悬浮颗粒絮凝沉淀、吸附重金属。实际应用中,构建和运行需考虑光照、温度、pH 值等多种因素,且在处理不同尾水时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但也面临筛选培养高效菌藻组合、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及藻类收获处理等挑战。尽管如此,菌藻共生系统作为潜力技术为水资源问题提供新思路,随着研究和技术完善,有望在未来发挥更重要作用,创造更清洁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Read More

尾水处理(三)——菌藻共生系统在日常生活尾水中的应用

本文探讨了菌藻共生系统在日常生活尾水处理中的应用。日常生活污水含有有机物、氮、磷等多种污染物,传统处理方法有能耗高、易二次污染等问题,菌藻共生系统提供了更环保可持续的方案。菌藻相互依存,藻类光合作用为细菌提供氧气并吸收氮磷,细菌分解有机物,部分还能转化氮。该系统具诸多优势,如生态友好、能耗低、成本低,产生的藻类生物质有经济价值。实际应用形式多样,如生物膜反应器和开放式池塘,但要控制光照等关键因素以保稳定运行和良好效果。尽管面临藻类和细菌生长受季节和水质影响、藻类生物质回收利用技术不完善等挑战,其应用前景仍广阔。未来随着研究和技术创新,这一系统有望在污水处理领域发挥更重要作用,实现污水净化与资源回收利用,助力可持续发展和美丽家园建设。…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