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藻类CO₂浓缩机制的光合作用途径

衣藻细胞中CCM供能网络的机制

光合作用消耗的CO₂是人为排放量的10倍,而微藻的CO₂吸收量接近其中的一半。藻类依赖于Rubisco的催化位点浓缩CO₂的机制(CCM)增强了CO₂的固定,能够进行更高效光合作用。虽然许多参与无机碳运输和吸收的细胞成分已经被确定,但微藻如何逆热力学梯度为CO₂浓缩提供能量的机理仍然未知。本研究发现在绿藻莱茵衣藻中,分别依赖于PGRL1和Flav蛋白的环式电子传递和O₂光还原所产生的叶绿体腔内低pH对CCM的功能至关重要。研究认为腔内质子作用于类囊体bestrophin样转运体的下游,将碳酸氢盐转化为CO₂。研究进一步证实,从叶绿体到线粒体的电子传递可能通过供应ATP促进非类囊体无机碳转运体的激活。本研究提出了叶绿体向CCM供能网络,描述了藻类细胞如何将光合作用的能量分配到不同CCM过程,为将功能性藻类CCM转移到植物中以提高作物生产力提供了依据。

衣藻细胞中CCM供能网络的机制
衣藻细胞中CCM供能网络的机制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662-9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极端环境下的宝藏微生物杜氏盐藻

在地球的广袤水域中,存在着一类堪称生命奇迹的微小生物 —— 杜氏盐藻。它虽身形渺小,却凭借独特的生存本领与极高的应用价值,成为科学界与产业界瞩目的焦点,为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带来新曙光。…

Read More

海夜微光里的秘密:塔玛亚历山大藻的 “发光术”

夏夜的海边,若你沿着沙滩漫步,脚下的海水可能突然泛起一片淡蓝的光晕,抬手拨弄浪花,指尖也会沾染上细碎的 “星光”—— 这动人的 “海发光” 景象,不少时候都与一种叫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微生物有关。这些肉眼难辨的甲藻,藏着海洋里最精巧的 “发光机关”,让我们顺着那抹蓝光,走进它们的微观世界。…

Read More

微藻的 “附着策略”:小球藻与三角褐指藻的界面定植机制及应用价值

在微藻的生存策略中,“浮游” 与 “附着” 并非随机状态,而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 附着于固体基质表面形成生物膜,能显著提升其对营养、光照的利用效率,同时增强对水流冲击、环境胁迫的抵抗能力。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与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作为两类典型微藻,其附着特性已成为微藻固定化培养、生物膜反应器设计及环境修复领域的研究焦点。本文将从其基础特征出发,解析附着机制与关键条件,揭示这些微小生命的 “定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