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P21作为分子伴侣蛋白通过与光系统II复合体(photosystem II, PSII)核心亚基蛋白(如D1和D2等)的直接结合,维持高温胁迫下PSII复合体及类囊体膜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植物高温胁迫下光合效率及存活率。…
上海生科院探明高温胁迫下植物热激蛋白保护光合复合体的分子机理

HSP21作为分子伴侣蛋白通过与光系统II复合体(photosystem II, PSII)核心亚基蛋白(如D1和D2等)的直接结合,维持高温胁迫下PSII复合体及类囊体膜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植物高温胁迫下光合效率及存活率。…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海洋浮游藻”的微藻会与一种巨型细菌交换基因,从而获取新的机能。…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永雨率领的海洋碳汇团队与国家海洋局减灾中心研究员石晓勇合作,近日在浒苔暴发中后期有机营养盐的生长支撑作用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日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藻研究团队与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院等单位合作,成功解析了大型褐藻——海带的基因组,阐述了其进化和适应的分子机制,揭示了我国养殖海带群体生物多样性不足的现状,为大型褐藻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数据和启示。相关成果发布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微藻顾名思义就是微型的藻类,多数为单细胞,或者是单细胞集合,个头最小的甚至其细胞直径只有0.2微米,目前能够明确界定的微藻种类约有2万多种,可能有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此的种类未被发现或命名。…
一系列光合生理和生化分析表明,引入NADPH消耗途径后,细胞生长明显加快,光合作用效率提高约50%,同时具有更高的细胞活性…
东京农工大学2016年11月24日宣布,通过对源自蓝绿藻的光传感器蛋白质实施改造,成功开发出了以红色光诱导基因表达的“人工光传感器”。…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路延笃和研究员徐健针对五类植物激素(生长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赤霉素),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代谢重建,全面剖析了其合成途径和信号通路在微藻中的分布和进化规律。…
在科技部“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波音公司等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微生物代谢工程团队围绕聚球藻PCC7942脂肪醛脱甲酰加氧酶(ADO)这一关键产烃生物催化剂开展了系列研究,致力于通过定向进化策略对ADO酶进行改造,以解决该酶较为显著的催化效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为细胞工厂构建与脂肪烃的高效生物合成提供更为高效的催化元件。…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高立志团队通过对3种高等植物(水稻、玉米和拟南芥)及两种藻类(衣藻、灰藻)的叶绿体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整个叶绿体基因组都能发生转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报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