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以玛氏骨条藻(Skeletonema marinoi)转录组信息为基础,分析了其碳固定代谢途径,共发现18种酶对应的34个编码基因,构建了玛氏骨条藻进行碳固定代谢途径的通路图,阐明该藻在不同生长周期碳固定代谢途径对外界环境的分子响应。…
基于玛氏骨条藻转录组的代谢途径分析

近期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以玛氏骨条藻(Skeletonema marinoi)转录组信息为基础,分析了其碳固定代谢途径,共发现18种酶对应的34个编码基因,构建了玛氏骨条藻进行碳固定代谢途径的通路图,阐明该藻在不同生长周期碳固定代谢途径对外界环境的分子响应。…
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早在200-500万年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山脉顶峰曾存在硅藻,还表示在一个世纪内海平面会再升高1米。…
通过加压破坏细胞气囊使蓝藻沉降水底无法光合作用而死亡…
根据光照和碳源供给的不同,蓝藻可以在多种营养模式下生长,但生长的速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利用外源碳源和光照的兼养模式下蓝藻的生长速度最快。…
利用具有趋光性的可游动藻类细胞作为运动可控的单体微型机器人,基于布朗运动理论对群体机器人运动产生的集群效应作用力进行理论分析和建模,通过光路的设计和光斑诱导,实现群体机器人的控制,进而完成对微小物体的准确抓取、定向移动和定点释放。…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和龙课题组的徐华成等研究人员在前期水华蓝藻eps结构组分表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分析和先进表征手段,在不同阳离子环境下eps的水力学行为、构效变化及其对水华形成的促进机理研究方面取得初步进展…
自然界的一些真核微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和存储为油脂。因此,作为一种潜在可规模化的清洁能源生产和固碳减排方案,微藻能源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高效遗传工具的匮乏,极大限制了工业产油微藻的机制研究和分子育种。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研究中心以微拟球藻为模式,率先建立了基于Cas9/gRNA的工业产油微藻基因组编辑技术,打开了其反向遗传工程的大门。这一成果 […]…
利用光合自养进行微藻大规模生产时,微藻培养液中细胞浓度一般不超2g/L,因此如何从巨大量的培养液中高效经济的采收微藻细胞一直是影响微藻能源与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传统的絮凝、沉降、离心、过滤等技术或因效率低、能耗高、连续操作困难等问题而不能适用于微藻的大规模采收。相对而言,气浮采收具有操作连续、易放大的优点。然而传统的溶气气浮依赖于通过高压空气或溶气泵来生产溶气,能耗依然很高。 近日,青岛能源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黄青课题组在基于生物光谱快速筛选高产虾青素突变株方面取得进展…
Giraud利用微藻对光线敏感的生物特性,将这些小生命放入培养皿,然后用灯箱将胶片投影到培养皿上。经过大约4天生长,这些微藻就会根据胶片投影的明暗“长”成绿色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