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篇:1.6亿年前!珊瑚与微藻共生可追溯到恐龙时代 久经“磨难”或无惧全球变暖

珊瑚微藻

(由于它们都是微小的圆形球体,几乎没有什么特征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共生的珊瑚微藻一度被认为是在所有造礁珊瑚中发现的单一物种。这些共生体现在被认为是一个由数百个甚至可能数千个物种组成的群体,它们至少可以被分成15个属。)

珊瑚微藻
珊瑚微藻

根据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的研究,珊瑚和微藻之间形成珊瑚礁的关系比以前认为的要久远得多,也更加多样化。

该研究小组的研究表明,珊瑚-藻类伙伴关系在其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许多气候变化事件,并为它们当中至少有一些可能能在现代全球变暖中幸存下来提供了一丝希望。

“我们的研究表明,从恐龙时代开始–大约在1.6亿年前,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早1亿年–现代珊瑚和它们的藻类伙伴就彼此缠绕在一起。”Voolstra博士说,他是阿卜杜拉国王科学技术大学(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红海研究中心海洋科学的合著者及副教授。

“在它们漫长的生存历史中,它们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变化周期,但由于它们的生物特性,在每次环境巨变后它们还能幸存。”

据Voolstra介绍,这种微型藻类,俗称虫黄藻,生活在珊瑚细胞内,可以从阳光中获取能量,并建造巨大的、具有经济价值,并且令无数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珊瑚礁。

研究小组使用遗传证据,包括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和基因组比较,来计算微型藻类的大致起源年龄。他们还使用了经典的形态学技术,通过光镜、电子显微镜、计算机建模和其他方法来比较这些共生体的视觉特征,发现除了起源时间更早以外,藻类家族的多样性远远超过了之前的认知。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8月9日的科学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生物学副教授Todd LaJeunesse博士说:“利用遗传技术,我们开发了一个更新的命名方案,为识别不同的微藻共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

“准确的分类[物种的识别和命名]是任何生物学研究的关键一步。对于那些试图了解造礁珊瑚和与其生存和生长所需的微藻之间的合作关系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来说尤其如此。

Voolstra指出,该研究小组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实现珊瑚共生分类学现代化,从而改善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并推进对造礁珊瑚的未来研究。他强调,这种发现不会改变造礁珊瑚面临生存威胁的事实,除非采取行动避免气候变化,但对它们新的了解将会有助于加强保护工作。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微藻博士https://mp.weixin.qq.com/s/reXeCFtuhgIHHG968dtQzw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无毒绿藻凯氏类小球藻细胞外多糖的组成、结构特征及多功能特性。

本研究从无毒绿藻凯氏类小球藻(Parachlorella sp. BX1.5)中提取并纯化了胞外多糖bxEPS,发现其为一种无硫酸基的酸性鼠李聚糖,主要由鼠李糖(55.1 mol%)、木糖(35.4 mol%)和葡萄糖醛酸(9.5 mol%)组成,具有超高分子量(约1.81 × 10⁶ g/mol)和线性结构。该多糖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在体外具有抗氧化、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具抗高血压潜力)以及促进酪氨酸酶活性(具抗白发潜力)的功能;动物实验进一步表明,0.2%(w/v)的bxEPS 溶液可通过促进毛囊肥大显著促进小鼠毛发生长。此外,bxEPS与阳离子反应性低,稳定性高,安全性良好,显示出在食品、化妆品和医药等领域作为多功能生物聚合物的应用潜力。…

Read More

信号分子一氧化氮在化感物质暴露下对氧化应激敏感型有害藻类的细胞死亡具有强化调控作用。

信号分子一氧化氮在化感物质暴露下对氧化应激敏感型有害藻类的细胞死亡具有强化调控作用。在利用化感物质控制赤潮的研究中,一氧化氮(NO)作为关键信号分子,其调控作用与藻类氧化应激耐受性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本研究聚焦于化感物质N-苯基-1-萘胺(P1NA)暴露条件下,NO对四种典型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小球藻、水华鱼腥藻和四尾栅藻的生理及分子响应机制。研究结果显示,NO对藻类的调控作用显著依赖于其氧化应激敏感性。在添加NO清除剂L-NAME后,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表现出明显胁迫缓解:其OD680值与酯酶活性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然而,水华鱼腥藻与四尾栅藻在NO水平下降时,其抗氧化指标未见显著变化。…

Read More

阐明网翼藻岩藻聚糖的抗肺癌潜力:体外评价、药代动力学与计算靶向研究

本研究评估了从褐藻网翼藻中提取的岩藻聚糖的抗肺癌潜力。结构表征确认其主要成分为硫酸化岩藻聚糖,占藻体干重的4.9±0.12%,硫酸根含量为17.72±0.25%。体外实验表明,该岩藻聚糖具有剂量依赖性抗氧化效应,其硫酸化组分通过核碎裂机制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对人肺癌细胞(A549)表现出显著细胞毒性。针对VEGFR-1、AXL酪氨酸激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8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分析显示岩藻聚糖能选择性结合这些靶酶,对凋亡通路相关蛋白具有最强亲和力。均方根偏差相互作用分析表明:AXL酪氨酸激酶在1.8-2.2 Å范围内保持稳定;配体RMSD在16纳秒后稳定于4.2 Å,证实岩藻聚糖在基质金属蛋白酶-8结合位点构象稳定。本研究证实岩藻聚糖可作为肺癌治疗的潜在辅助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