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上的红雪之谜 由多种藻类组成

雪花漫天飞舞,想到这样的场景就会给人一种纯净的感觉,然而在中国的登山队员及科学考察者登上了喜马拉雅山之后,首先映入他们视野的是一望无际的冰雪,还点缀着血红色、玫瑰色等,从而呈现出了一种红白相映的美画。这是怎么回事?

Himalayas 喜马拉雅山红雪
喜马拉雅山5000米以上的冰雪表面,常点缀着血红色的斑点,远看如同红雪。这些红斑点是由雪衣藻、溪水绿球藻和雪生纤维藻等藻类组成的。在永久性冰雪中,高原藻类分布广,耐寒性强,零下36℃也不至于死亡。因其含有血色色素,故呈红色。

喜马拉雅山上的红雪是由雪衣藻、溪水绿球藻和雪生纤维藻等藻类组成的。藻类是低等植物,它们具有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它们所含的色素比例不同,能呈现不同颜色。这些雪藻含有特殊的色素——血色色素。当白茫茫的冰雪被这些雪藻染成血红色后,在阳光的照射下,使被覆冰川和瑞雪的喜马拉雅山,更加绚丽多彩,生气盎然。在永久性冰雪中,它们分布广,耐寒性强。零下36゜C也不至于死亡,但在4゜C以上反而难于生存。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信号分子一氧化氮在化感物质暴露下对氧化应激敏感型有害藻类的细胞死亡具有强化调控作用。

信号分子一氧化氮在化感物质暴露下对氧化应激敏感型有害藻类的细胞死亡具有强化调控作用。在利用化感物质控制赤潮的研究中,一氧化氮(NO)作为关键信号分子,其调控作用与藻类氧化应激耐受性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本研究聚焦于化感物质N-苯基-1-萘胺(P1NA)暴露条件下,NO对四种典型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小球藻、水华鱼腥藻和四尾栅藻的生理及分子响应机制。研究结果显示,NO对藻类的调控作用显著依赖于其氧化应激敏感性。在添加NO清除剂L-NAME后,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表现出明显胁迫缓解:其OD680值与酯酶活性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然而,水华鱼腥藻与四尾栅藻在NO水平下降时,其抗氧化指标未见显著变化。…

Read More

阐明网翼藻岩藻聚糖的抗肺癌潜力:体外评价、药代动力学与计算靶向研究

本研究评估了从褐藻网翼藻中提取的岩藻聚糖的抗肺癌潜力。结构表征确认其主要成分为硫酸化岩藻聚糖,占藻体干重的4.9±0.12%,硫酸根含量为17.72±0.25%。体外实验表明,该岩藻聚糖具有剂量依赖性抗氧化效应,其硫酸化组分通过核碎裂机制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对人肺癌细胞(A549)表现出显著细胞毒性。针对VEGFR-1、AXL酪氨酸激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8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分析显示岩藻聚糖能选择性结合这些靶酶,对凋亡通路相关蛋白具有最强亲和力。均方根偏差相互作用分析表明:AXL酪氨酸激酶在1.8-2.2 Å范围内保持稳定;配体RMSD在16纳秒后稳定于4.2 Å,证实岩藻聚糖在基质金属蛋白酶-8结合位点构象稳定。本研究证实岩藻聚糖可作为肺癌治疗的潜在辅助药物。…

Read More

双功能真菌在抑藻控藻中的反硝化与杀藻权衡:相互作用机制、有机物动态及原水处理实践。

有害藻华(HABs)对水体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寻求高效可持续的控藻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聚焦双功能真菌茄病镰刀菌D7,探讨其在藻类控制中的多重机制、有机物动态及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D7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杀藻效率达80.98%,总氮去除率为88.81%,表现出同步控藻与脱氮能力。数学模型显示其优先进行反硝化,通过营造氮限制环境抑制藻胆蛋白合成,实现源头控藻。代谢响应分析证实,D7代谢活动破坏藻细胞抗氧化与光合系统,导致细胞膜破裂及胞内有机物释放,完成末端治理。平行因子分析进一步表明,D7能利用藻细胞裂解释放的类蛋白质等促生长物质进行生长,可能降低二次污染风险。原水实验验证其应用潜力:相较对照组,D7使藻属减少6个,同步实现76.96%的杀藻效率和78.86%的反硝化效率。网络分析指出,绿藻门作为k-策略藻类可能通过种间协同形成潜在生态风险。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功能真菌D7的可持续控藻策略,为藻华生物防治提供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