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注射进体内,想想就很“浮萍”!这项很“绿”的研究,居然可以将癌症赶尽杀绝

微藻治疗癌症

  微藻注射进体内,想想就很“浮萍”!这项很“绿”的研究,居然可以将癌症赶尽杀绝

  微藻是啥?

  这是一种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藻类,在陆地和海洋都有广泛分布,营养丰富,油脂量高,光合利用度高(听起来好像可以吃~~)。

  微藻是一种藻吗?其实不然,微藻是个大的概念,里面包括蓝藻门、绿藻门、金藻门和红藻门4个藻门,我们经常听说的螺旋藻、小球藻等就是属于微藻。

  其实微藻并不神秘

  营养丰富的它,可以做食物、保健品、面膜——

  螺旋藻手工面包、螺旋藻挂面、微藻饼干,还有微藻狗粮……

  油脂量高的它,可以做燃料——

  光合利用度高的它,可以~~~当灯泡——

  最近,浙大二院的专家们

  还把微藻“种”在肿瘤里

  杀癌!!

  近日,浙大二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周民团队与孙毅团队合作,在工程化活性微藻的体内癌症治疗应用上取得新进展,在Science旗下综合性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题为“Engineered algae:a novel oxygen-generating system for effective treatment of hypoxic cancer”(《工程藻类:一种新的产氧系统,有效治疗低氧癌症》)的研究论文。该文被期刊编辑部选为rotate highlight图片重点推广。

  放疗后效果不佳的肿瘤

  或许可以用用微藻

  目前癌症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化疗)、放射治疗(放疗)。放射治疗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目前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参与了约70%肿瘤的临床治疗,比如肺癌、鼻咽癌、肠癌等。

  绝大多数的癌症,其肿瘤细胞向外“扩张”过程中,中心区域的细胞会出现缺氧,呈现一种“冬眠”状态(因为肿瘤细胞生长在我们的身体上,即使缺氧,也不会死去)。

  此时,放射治疗对肿瘤发起“猛攻”,肿瘤外围的一大圈细胞都能被“杀死”,但对中间缺氧“冬眠”的细胞却没什么杀伤力。“冬眠”细胞因为外围细胞的凋亡,反而重获氧气,开始复苏并生长,而且比之前的细胞更顽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面对这样“油盐不进”的“冬眠”肿瘤细胞,医生们绞尽脑汁……

  浙大二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的周民也一直关注低氧癌症的治疗。有一次,他和浙江大学农学院的专家学者一起聊天,他们聊起正在养殖的微藻,提取里面的物质做成营养品、保健品、护肤品等。

  重点来了!当他们聊到微藻超强的光合作用时,周民的眼睛突然亮了!对呀,这微藻,不就是“超级制氧机”嘛,hiahiahia~~~

  实验室开工——

  周民团队和孙毅团队随即在乳腺癌和肝癌上进行实验,把经过工程化改造的活性微藻,输送到低氧肿瘤区域。结果和预料的一样赞:微藻介导的光合作用在低氧肿瘤原位产生氧气,显著改善了肿瘤的低氧环境,放射治疗功效明显提升。同时微藻释放的叶绿素在激光(光动力治疗方法)激发下产生活性氧,进一步赋予光敏作用,增强肿瘤细胞的凋亡。

微藻治疗癌症
微藻治疗癌症

  (光照下,微藻快速产氧来改善癌细胞的乏氧状态;在X射线照射下高效破坏癌细胞的DNA,实现放射治疗增敏效果;随后释放出来的叶绿素可以实现联级光动力治疗。)

  要想达到上述效果,吃微藻可没啥用!

  那么问题来了

  这微藻,到底怎么“种”到肿瘤低氧区呢?

  不得不说,这些专家真不是盖的:他们给这看不见的微藻穿上了红细胞的膜。

  每个人身上都有红细胞,它可以在体内自由穿行。但微藻不行,它是“外来物种”,神圣人体不可侵犯。

  那怎么办?周民等想了个好主意,他们把红细胞的衣服(就是它的膜)脱~下~来,没错,就是脱下来,给微藻当马甲。于是伪装成红细胞的微藻,制备成微藻液,通过注射浩浩荡荡地进入小白鼠的体内,有部分就进入了肿瘤低氧区。

微藻治疗癌症
微藻治疗癌症

  肿瘤中的工程化微藻(绿色)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有什么?

  光

  肿瘤在体内,光在身外,那微藻怎么照到光呢?

  周民介绍说:对于乳腺肿瘤,局部体外照光,即可满足微藻对光的需求。对于其他肿瘤,比如肠癌,可以通过纤维镜,将光送至肿瘤区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疑问

  这些微藻

  会不会繁殖

  最后身体变成一片~~~

  小编脑海中已经一片绿了,还好周民及时打断了小编的猜想。“工程化的微藻没有繁殖能力,不会生长,也没有毒性,它们会在体内自行降解,并被排出体外!”

  福音

  工程化活性微藻可应用于大部分放射治疗后效果不佳的肿瘤,比如胃癌、肠癌等。目前这项研究已完成小动物实验,准备进入大动物实验阶段。周民介绍,如果顺利的话,有需求的患者有望4~5年后享受到这项科研成果。

  浙大二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周民团队博士生/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助理研究员乔越、浙大二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孙毅团队博士生杨非、周民团队硕士生谢婷婷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浙大二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周民研究员和浙大二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孙毅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吕志民教授为论文的共同作者之一。

  研究工作得到了浙江大学眼科中心、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该研究也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等项目资助。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信号分子一氧化氮在化感物质暴露下对氧化应激敏感型有害藻类的细胞死亡具有强化调控作用。

信号分子一氧化氮在化感物质暴露下对氧化应激敏感型有害藻类的细胞死亡具有强化调控作用。在利用化感物质控制赤潮的研究中,一氧化氮(NO)作为关键信号分子,其调控作用与藻类氧化应激耐受性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本研究聚焦于化感物质N-苯基-1-萘胺(P1NA)暴露条件下,NO对四种典型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小球藻、水华鱼腥藻和四尾栅藻的生理及分子响应机制。研究结果显示,NO对藻类的调控作用显著依赖于其氧化应激敏感性。在添加NO清除剂L-NAME后,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表现出明显胁迫缓解:其OD680值与酯酶活性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然而,水华鱼腥藻与四尾栅藻在NO水平下降时,其抗氧化指标未见显著变化。…

Read More

阐明网翼藻岩藻聚糖的抗肺癌潜力:体外评价、药代动力学与计算靶向研究

本研究评估了从褐藻网翼藻中提取的岩藻聚糖的抗肺癌潜力。结构表征确认其主要成分为硫酸化岩藻聚糖,占藻体干重的4.9±0.12%,硫酸根含量为17.72±0.25%。体外实验表明,该岩藻聚糖具有剂量依赖性抗氧化效应,其硫酸化组分通过核碎裂机制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对人肺癌细胞(A549)表现出显著细胞毒性。针对VEGFR-1、AXL酪氨酸激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8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分析显示岩藻聚糖能选择性结合这些靶酶,对凋亡通路相关蛋白具有最强亲和力。均方根偏差相互作用分析表明:AXL酪氨酸激酶在1.8-2.2 Å范围内保持稳定;配体RMSD在16纳秒后稳定于4.2 Å,证实岩藻聚糖在基质金属蛋白酶-8结合位点构象稳定。本研究证实岩藻聚糖可作为肺癌治疗的潜在辅助药物。…

Read More

双功能真菌在抑藻控藻中的反硝化与杀藻权衡:相互作用机制、有机物动态及原水处理实践。

有害藻华(HABs)对水体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寻求高效可持续的控藻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聚焦双功能真菌茄病镰刀菌D7,探讨其在藻类控制中的多重机制、有机物动态及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D7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杀藻效率达80.98%,总氮去除率为88.81%,表现出同步控藻与脱氮能力。数学模型显示其优先进行反硝化,通过营造氮限制环境抑制藻胆蛋白合成,实现源头控藻。代谢响应分析证实,D7代谢活动破坏藻细胞抗氧化与光合系统,导致细胞膜破裂及胞内有机物释放,完成末端治理。平行因子分析进一步表明,D7能利用藻细胞裂解释放的类蛋白质等促生长物质进行生长,可能降低二次污染风险。原水实验验证其应用潜力:相较对照组,D7使藻属减少6个,同步实现76.96%的杀藻效率和78.86%的反硝化效率。网络分析指出,绿藻门作为k-策略藻类可能通过种间协同形成潜在生态风险。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功能真菌D7的可持续控藻策略,为藻华生物防治提供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