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藻培养研究中,OD(光密度)测量因操作简便、快速高效,成为监测生物量的常用方法。然而,其结果易受多种因素干扰,若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数据偏差。
一、OD 值的原理与局限性
OD 值的本质是通过检测光线穿过微藻悬浊液后的衰减程度,间接反映细胞浓度。但需明确的是:
不满足朗伯 – 比尔定律:微藻细胞的散射、折射作用及色素吸收,会导致 OD 值与实际浓度呈非严格线性关系,尤其当 OD>1.0 时偏差显著。
必须依赖标准曲线:OD 值需通过预先建立的标准曲线(如 OD 值与细胞数、干重的对应关系)换算为实际浓度,且适用范围有限(通常 OD 0.1-1.0 线性较好)。
干扰因素多:细胞形态变化(如大小、聚集状态)、色素含量波动(如缺氮时叶绿素降解)都会影响准确性。例如,在叶绿素吸收峰波长(680nm)下,仅色素变化就可能导致 9-18% 的误差。

二、波长选择:科学依据与最新发现
波长是 OD 测量的核心参数,直接决定数据可靠性。最新研究对传统波长选择提出了修正:
1. 优先推荐波长
750nm:此波长下,光线主要被细胞散射而非色素吸收,可减少叶绿素、藻蓝蛋白等色素的干扰,适用于多数藻种(如小球藻、栅藻)。
435nm:突破性研究发现,在对数生长期,435nm 处的 OD 值与微藻干重、细胞密度的线性关系最佳(R²>0.98),尤其适合连续或半连续培养的动态监测。
2. 需谨慎使用的波长
680nm:虽为叶绿素 a 的特征吸收峰,但极易受色素含量变化影响,仅建议用于短期稳定培养的监测。
620nm(蓝藻)、560nm(螺旋藻):需通过预实验验证线性范围,避免直接套用文献数据。
3. 实操建议
新藻种需先进行全波长扫描(200-800nm),确定其特征吸收峰及干扰最小的波长。例如,蓝藻因含藻蓝蛋白,可能在 620nm 处有特殊响应,而绿藻更适合 750nm。
三、样品处理:细节决定准确性
微藻悬浊液中的杂质、细胞聚集等问题会严重干扰测量,需严格处理:
去除杂质:用 300 目筛网过滤或 3000rpm 低速离心 5 分钟,避免颗粒物遮挡光线。
分散细胞聚集:蓝藻(如念珠藻)易抱团,需用振荡器振荡或移液枪反复吹打;聚集严重时可添加低浓度 EDTA(需提前验证不影响细胞活性)。
合理稀释:当 OD>1.0 时,需用同批次未接种的培养基稀释,确保溶剂成分一致,避免因渗透压差异导致细胞形态变化。
四、标准曲线:绘制与适用范围
标准曲线是 OD 值换算为实际浓度的桥梁,其科学性直接影响结果可靠性:
1. 绘制方法
横轴为 OD 值,纵轴为实际浓度(如细胞数 /mL、干重 g/L)。
435nm 波长:对数期样品可直接拟合直线方程(y=ax+b)。
其他波长:因非线性关系显著,需采用二项式方程(y=ax²+bx+c),且需保证 R²>0.99。
2. 适用限制
仅限对数期:稳定期细胞因形态变化(如淀粉积累),会导致标准曲线失效。
不适用分批培养后期:分批培养中,后期细胞干重(DW)与 OD 的比值持续上升,OD 值无法反映真实生物量。
五、空白对照与仪器校准
空白的重要性:必须使用同批次、同稀释度的未接种培养基作为空白,每次更换波长后需重新调零,避免培养基成分(如盐类、有机物)对光吸收的干扰。
比色皿选择:750nm 等可见光区可用玻璃比色皿,紫外区(如 280nm)需用石英比色皿;低浓度样品可选用 2cm 或 5cm 光程的比色皿,提高检测灵敏度。
六、特殊干扰的应对策略
色素变化:缺氮等胁迫条件下,叶绿素含量下降,此时 750nm 比 680nm 受影响更小(误差 5-13% vs 9-18%)。
细胞活性:死细胞仍会贡献 OD 值,需结合荧光染色(如 FDA 染色)区分活性细胞,避免高估生物量。
交叉验证:重要实验需用血球计数板、流式细胞仪或干重法交叉验证,确保 OD 数据可靠。
七、优化后的操作流程
波长选择:首选 750nm 减少干扰,对数期可尝试 435nm(需预实验验证线性);
样品处理:过滤去杂质→振荡分散聚集→OD>1.0 时用同批次培养基稀释;
标准曲线:435nm 下拟合直线方程(对数期),其他波长用二项式方程;
空白与校准:同批次培养基调零,定期校准仪器;
验证:结合计数法或干重法校准,尤其对色素变化大的藻种(如硅藻、蓝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