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应用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厌氧—微藻联合资源化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新工艺

完成人:张亚雷(同济大学) 等

推荐单位:上海市

COD浓度大于2000mg/L为高浓度有机废水,100%的畜禽粪污水和70%的工业废水均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主要技术瓶颈是COD浓度超出常规生物处理承受范围。目前国内外典型的四步法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工艺,存在药剂投量大、能耗高、资源利用低、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本项目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厌氧—微藻联合资源化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新工艺”。其重要发明点如下:

1、发明了“高效厌氧发酵+微藻富集净化+动态膜深度处理”三步法资源化处理新工艺,解决了四步法处理存在的资源利用低、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实现了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从单纯污染处理到资源循环利用的变革。

2、发明高效外循环厌氧反应器,解决传统厌氧反应器泥水分离易恶化,系统抗冲击能力和稳定性差的技术瓶颈。

3、发明厌氧发酵液微藻藻种富集筛选新方法,发明高效污水耐受性微藻光生物反应器,解决了厌氧发酵液微藻培养的菌藻共生、有机污染制约因素,实现了污水微藻培养对传统好氧处理的有效替代。

4、发明了动态膜生物反应器深度处理水资源回用工艺,实现了微藻培养出水高效深度处理水资源回用,可减缓我国水资源紧张趋势。

项目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6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122篇,其中SCI收录86篇,出版专著4部。通过产学研合作,在上海、浙江、山东、江西等省市的近20处高浓度工业有机废水和200多处养殖场粪污水处理项目中得到广泛推广,并在肯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得到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细菌共生系统在废水处理中实现高效的养分去除

在本研究中,通过将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与活性污泥进行共培养,构建了用于清除污染物的微藻-细菌共生(ABS)系统,并研究了相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ABS系统几乎可以完全去除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5.3%和42.6%。短单胞菌(Brevundimonas)极大地促进了微藻生物量的增长(最大叶绿素a浓度为9.4 mg/L),微藻有助于提高ABS系统中孤岛杆菌(D […]…

Read More

微藻间的共培养有利于低C/N条件下氮的回收

微藻共培养被认为是提高生物量生产的可行策略,但对微藻的种间互动关系并未研究完全。在本研究中,使用两种藻类,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席藻(Phormidium sp.),在三个光生物反应器中分别进行了70天的单培养和共培养,并定期进行收获,以研究两个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氮回收。结果表明,在C/N比为3:1的情况下,共培养系统的蛋白质产量和脱氮率明显高于单培养系统(p < 0. […]…

Read More

莱茵衣藻营养条件的改变对过氧化物酶体含量的影响

茵衣藻是一种模型绿色微藻,能够利用醋酸异养生长。尽管含有完整的β氧化基因,但不能在脂肪酸上生长。最近的报道表明,藻类优先隔离而不是分解脂酰链,来用作快速重建膜。我们收集了一系列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所需的潜在衣藻过氧化物素(PEXs),以表明莱茵衣藻具有一套完整的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因子。为了确定过氧化物酶体参与外源性脂肪酸的代谢,我们检测了在不同营养条件下表达与过氧化物酶体蛋白N端或c端肽融合的荧 […]…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