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对气候的影响 如何捕获并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 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最常见的是化学吸收法。它能有效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也伴随着吸收剂再生耗热量大、运行成本高等缺点。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微藻固碳技术。微藻大多是专性光合自养微生物, 具有光合速率高、繁殖快、适应环境性强等优点,其固碳能力相当于森林固碳能力的10—50倍。每年由微藻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 […]…
全球变暖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气候的影响 如何捕获并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 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最常见的是化学吸收法。它能有效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也伴随着吸收剂再生耗热量大、运行成本高等缺点。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微藻固碳技术。微藻大多是专性光合自养微生物, 具有光合速率高、繁殖快、适应环境性强等优点,其固碳能力相当于森林固碳能力的10—50倍。每年由微藻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 […]…
关于藻类你不知道的20件事 1.如果你认为藻类只是生活在水里的植物,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主要为水生,能进行光合作用。藻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也没有维管束。 2.藻类的范围从100英尺长的巨型海藻到一些被称为蓝藻(或称蓝绿藻)的微生物不等。蓝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 […]…
利用藻类的力量降低磷含量 工业心理学首席执行官拉塞尔·布莱特谈到了新技术,这代表着磷处理的一个突破。 新技术如何扭转传统工艺,帮助扭转漏水的趋势 几年前,当我在一家钢厂的污水厂工作时,我偶然发现了该厂设计者在20世纪60年代初起草的原始计划。在详细的图纸旁边是手写的笔记,设计师在笔记中提到了推动其建设的新法律,并发泄了他对企业不能再简单地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当地河流的失望。 在 […]…
微藻及其在生物饲料中的应用 微藻富含蛋白质、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天然色素、维生素及矿物元素,是一个巨大的营养宝库。从生态系统食物链角度而言,水产动物的最基础、最原始的的食物来源为藻类。因此,藻类是一种非常好的饲料原料。 研究表明微藻可以显著提高动物的饲料转化率,提高产量;提高动物的免疫系统活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动物肉质品质(生产富含DHA和EPA的鸡蛋或猪肉)及水产动物的色泽( […]…
研究人员揭示工业微藻应激产油的蛋白质组动态规律 工业产油微藻在缺氮胁迫下能大量合成油脂,这一应激反应是微藻能源的科学基础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针对微拟球藻,构筑了缺氮胁迫下蛋白质组动态模型,揭示了该应激过程的三个生理阶段,为油脂代谢工程提供了新视角。研究成果发表于《生物燃料技术》(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工业产油微藻在氮胁 […]…
水声学原位监测水体中微囊藻动态变化研究获进展 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对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了严重损害,研究蓝藻在野外水体中的时空分布是水华早期预警与防控的关键。微囊藻(Microcystis)是湖泊中常见的水华种类,由于其自身独特的浮力调节机制导致其在水柱中的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因而追踪微囊藻在水柱中的实时动态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宋立荣团队与以 […]…
欧洲航天局尝试用“光生物反应器”作为航天员的氧气和营养来源 空客公司将一个光生物反应器(PBR)实验系统带到国际空间站。该反应器由斯图加特大学开发,由空客公司代表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建造,旨在将国际空间站上的“LSR”生命支持系统所提取的部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营养物质,这将有助于在未来长期太空任务中节约宝贵的资源。 未来太空探索的任务是将航天员送上月球和火星。任务成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
蓝藻分为哪几种?蓝藻和蓝球藻的区别是什么? 蓝球藻和蓝藻的区别 区别一:范围不同 蓝藻(Cyanobacteria)包括蓝球藻(Chroococcus)、颤藻(Oscillatoria)、念珠藻(Nostoc)(如发菜N.flagelliforme)等。 蓝球藻只是蓝藻的一个类别。 区别二:细胞组成不一样 蓝球藻一般为细胞球形、半球形。一般由2、4、8、16或更多细胞( […]…
什么是金藻? 金藻和硅藻的藻体颜色呈黄色至金棕色,这是因为它们载色体内虽然含有叶绿素a,但是更含有β-胡萝卜素和类似于叶黄素的藻黄素,而且后2种色素的含量较大,因此使藻体颜色偏黄。 金藻包括的种类也相当多,有的是单细胞,有的是分化不深的细胞群体。有些种类有鞭毛,有些则没有。 硅藻的细胞壁含有硅质,整个细胞形状像小盒子一样,通常由2片盖在一起的壳片组成。壳片上有硅质沉积,并且形成各种 […]…
螺旋藻“披上”磁性外衣,浙大微纳机器人借光合作用靶向治疗肿瘤 微纳机器人具有灵活运动、精确靶向、药物运输等能力,在疾病诊断治疗、靶向递送、无创手术等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现阶段针对微纳机器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有关研究大多聚焦在体外水平,在活体水平的应用仍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周民研究员团队研制出一款微纳机器人,通过以微型螺旋藻作为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