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等微藻甾体类化合物合成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甾体类化合物在真核生物中分布,但其在微藻中的代谢途径和生理作用知之甚少。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研究中心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植物能源生理卓越中心(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Plant Energy Biology)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中发现了独特的甾醇合成途径,在国际上率先揭示了产油微藻中甾醇合成途径和油脂合成途径关联机制,相关成果于6月1日在线发表于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Lu, et al, Biotech Biofuels, 2014)。

微拟球藻是一种在海洋中广泛分布,且在世界各地均可规模培养的野生高产油藻。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手段,青岛能源所路延笃博士和西澳大学周文序博士等发现,微拟球藻中存在着一种与高等植物、酵母和绿藻(如莱茵衣藻)等均有显著不同的甾醇合成途径,兼具哺乳动物和高等植物特征。一方面,它既具有动物甾醇合成途径的一些特征,如富含胆固醇(占甾醇总量的~70%;高等植物中仅为1%~5%)、具备多个动物特征性的胆固醇合成关键酶(如24-脱氢胆固醇还原酶等)等。另一方面,与哺乳动物不同,它又含有少量的植物甾醇。

研究人员通过化学生物学和转录组等手段证明甾醇参与了微拟球藻的生长、光合作用、叶绿体生成和胁迫响应等关键过程,而甾醇化合物通过1-脱氧木酮糖-5-磷酸合酶(1-deoxy-D-xylulose 5-phosphate synthase,DXS)来反馈调节自身合成。同时,甾醇代谢和脂肪酸合成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甾醇合成可显著提高胞内的脂肪酸含量。结合前期揭示的缺氮条件下微拟球藻合成油脂过程的代谢网络(Li, et al, Plant Cell, 2014),该研究发现的甾醇依赖型油脂合成调控途径将为高产油藻的基因工程提供新的思路。

上述研究获得了科技部合成生物学“973”项目和中科院“能源微藻生物炼制”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等支持,由青岛能源所单细胞研究中心徐健研究员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ARC植物能源生理卓越中心Steven Smith教授合作主持完成。

原文链接

W020140603547985212241
 

微拟球藻甾醇合成途径,及其与哺乳动物、高等植物和酵母的联系和区别

Related Posts

来自宝岛台湾的喜讯,开物生医施总团队实施的工厂废气养藻系统方案取得巨大成功,5天收一次都来不及,3天OD到21,每次清洗好几次,都是浓浓的藻。 Read More

小球藻培养基:大规模培养的关键与优化 ——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生产的核心要素

在小球藻的大规模培养过程中,培养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基犹如小球藻生长的 “土壤”,为其提供了生长、繁殖和代谢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和适宜环境。合适的培养基配方不仅能够促进小球藻的快速生长,提高生物量和产量,还能对小球藻的细胞组成和代谢产物进行调控,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特定需求。例如,在食品和饲料行业,我们希望通过优化培养基,提高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而在生物能源领域,则需要诱导小球藻积累更多的油脂,用于生产生物柴油。…

Read More

小球藻的天然护肤魔法

在护肤界,“天然”“无添加” 已成为热门关键词。当我们在化妆品柜台寻找成分纯净的护肤品时,一种微小的生物 —— 小球藻,正悄然成为 DIY 护肤界的新宠。这些直径仅数微米的绿色单细胞藻类,不仅能在池塘中蓬勃生长,还蕴藏着强大的护肤能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小球藻面膜的神秘面纱,探索它从实验室走向家庭护肤的奇妙之旅。…

电厂如何用微藻固碳? Read More

微藻固碳:碳中和的绿色先锋

在全球努力实现碳中和的征程中,一项看似不起眼却蕴含巨大潜力的技术正悄然崛起,那就是微藻固碳技术。这一技术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能在众多碳中和策略中崭露头角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