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发现神秘藻类化石 宇宙或为生命起源

【科技讯】8月28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天体物理学家称在陨石中发现了神秘的藻类化石,通过初步研究,该化石直径为100微米,外壁较厚且富含碳元素,为古老的刺球藻,是原生生物类微体化石,研究人员认为陨石上发现的藻类化石痕迹证实了生命起源于宇宙空间的假说。

20140828044438799

研究人员通过对628块陨石碎片的研究,鉴定出这些空间碎片为碳质球粒陨石,陨石碎片来自一颗彗星,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发现,似乎是样品中嵌入了藻类化石,或可证实地球生命来自宇宙空间。研究人员观察到了一个特别长的结构,形似藻类的鞭毛,陨石中的微生物所接触的环境是微重力、低压条件,因此其生长的特征也遵循这类环境的变化。

有科学家认为,很久以前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将早期的岩基物质激起,进入太空环境中,然后重新返回地球。我们所发现的神秘化石与地球上的淡水藻类相同,如果它们都起源于宇宙空间,就意味着在另一颗星球上可能存在它们的近邻,由于处于不同的行星环境中,会导致它们往不同的进化方向发展。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阐明网翼藻岩藻聚糖的抗肺癌潜力:体外评价、药代动力学与计算靶向研究

本研究评估了从褐藻网翼藻中提取的岩藻聚糖的抗肺癌潜力。结构表征确认其主要成分为硫酸化岩藻聚糖,占藻体干重的4.9±0.12%,硫酸根含量为17.72±0.25%。体外实验表明,该岩藻聚糖具有剂量依赖性抗氧化效应,其硫酸化组分通过核碎裂机制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对人肺癌细胞(A549)表现出显著细胞毒性。针对VEGFR-1、AXL酪氨酸激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8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分析显示岩藻聚糖能选择性结合这些靶酶,对凋亡通路相关蛋白具有最强亲和力。均方根偏差相互作用分析表明:AXL酪氨酸激酶在1.8-2.2 Å范围内保持稳定;配体RMSD在16纳秒后稳定于4.2 Å,证实岩藻聚糖在基质金属蛋白酶-8结合位点构象稳定。本研究证实岩藻聚糖可作为肺癌治疗的潜在辅助药物。…

Read More

双功能真菌在抑藻控藻中的反硝化与杀藻权衡:相互作用机制、有机物动态及原水处理实践。

有害藻华(HABs)对水体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寻求高效可持续的控藻技术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聚焦双功能真菌茄病镰刀菌D7,探讨其在藻类控制中的多重机制、有机物动态及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D7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杀藻效率达80.98%,总氮去除率为88.81%,表现出同步控藻与脱氮能力。数学模型显示其优先进行反硝化,通过营造氮限制环境抑制藻胆蛋白合成,实现源头控藻。代谢响应分析证实,D7代谢活动破坏藻细胞抗氧化与光合系统,导致细胞膜破裂及胞内有机物释放,完成末端治理。平行因子分析进一步表明,D7能利用藻细胞裂解释放的类蛋白质等促生长物质进行生长,可能降低二次污染风险。原水实验验证其应用潜力:相较对照组,D7使藻属减少6个,同步实现76.96%的杀藻效率和78.86%的反硝化效率。网络分析指出,绿藻门作为k-策略藻类可能通过种间协同形成潜在生态风险。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功能真菌D7的可持续控藻策略,为藻华生物防治提供了新路径。…

Read More

增强乙酸补充下小球藻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合成:化学诱变与适应性实验室进化联合策略

当前,从深海鱼类获取EPA和DHA这两种对心脑血管和大脑健康至关重要的Omega-3脂肪酸,面临着资源可持续性的压力。微藻,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替代资源,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中普通小球藻便是一个研究焦点。为了大幅提升小球藻合成EPA和DHA的能力,我们的研究团队成功运用了一套结合化学诱变与适应性进化的“强化训练”策略。我们首先使用一种名为甲基磺酸乙酯的化学诱变剂处理小球藻,并通过碘蒸气筛选法,成功找到了一株名为M41的“淀粉缺陷型”突变藻株。这株突变藻的特点是自身储存淀粉的能力变弱。随后,我们对M41进行了长期的“适应性实验室进化”培养,即在以乙酸为主要碳源的环境中不断传代,迫使它优化对乙酸的利用效率,从而更好地生长和积累目标产物。实验结果非常显著。在补充乙酸的培养条件下,M41突变株展现出惊人的生长和合成能力:其细胞密度比原来提高了93.75%,收获的藻粉干重也增加了33%;负责光合作用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实现翻倍增长,意味着其生命活动更为活跃;最关键的突破在于,M41菌株生产的EPA和DHA含量与普通野生小球藻相比,分别飙升了485%和161%,实现了数倍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