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在凤凰岛海域培育14万株新生珊瑚

珊瑚

被称为“珊瑚爸爸”的陈宏和他的团队从2013年起承担十二五、十三五海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珊瑚方面的科研项目,除了在西沙开展珊瑚生态修复的研究外,在三亚凤凰岛也设立了珊瑚科研试验点。利用国际领先的珊瑚培育技术和长期培育的珊瑚种子,至今已在凤凰岛西侧海域培育了14万株新生珊瑚,为凤凰岛的生态修复,有望成为珊瑚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珊瑚
珊瑚

今年52岁的陈宏系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从事珊瑚研究30年。他和他的团队先后在三亚崖州区海域、凤凰岛海域、西沙永乐环礁、陵水等海域,建立了中国最大的珊瑚培育和繁殖基地,并取得国内外领先的成果。

首次在野外开展珊瑚藻的生态修复实验。实验证明,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海洋酸化的大背景下,枝壳藻能生长并粘结珊瑚碎屑成微型珊瑚礁,为珊瑚礁的生态修复提供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填补了国际珊瑚礁研究的一个空白。

首次发现货贝与软珊瑚形成一种共生关系,货贝能清除软珊瑚体表的有害微藻,软珊瑚为货贝提供生存空间。这是珊瑚除了虫黄藻之外的另一种共生关系,为国内首次发现。

实现了在国内繁殖并成活数量最多的珊瑚繁殖与移植活动,到2017年11月30日有约16万株珊瑚,为国内最大规模。

首次发现珊瑚礁食物链中,食物链顶层的物种数量不可过多,否则引起藻类等大量增殖,造成珊瑚礁生态灾难。该发现为我国珊瑚礁保护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首次发现珊瑚藻新物种,该研究所在西沙发现一种属于枝壳藻属的珊瑚藻新物种,暂定名“热海珊瑚藻”,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世界上造礁能力最强的珊瑚藻新物种,为国际首次发现。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虫黄藻是促进珊瑚骨骼夜间生长的关键因子,健康的虫黄藻因夜间呼吸代谢旺盛,大量二氧化碳的生成,促进石珊瑚骨骼的生长。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在西沙有夏季上升流,它们为西沙许多潟湖的活体珊瑚渡夏提供了环境的基础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光语为您介绍——角毛藻

本文主要介绍了硅藻中常见的一类,角毛藻。角毛藻属于硅藻门,细胞呈扁椭圆形,壳面多为椭圆形,常借角毛形成链状或相互连接。它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在我国近海是重要的浮游硅藻。 角毛藻生活在海水、半咸水及极少数淡水中,适宜 10℃至 39℃生长,25℃至 35℃最宜。其繁殖方式多样,包括形成复大孢子、休眠孢子和有性繁殖。 角毛藻是许多海洋动物的饵料生物,在海洋浮游生物中地位重要,但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危害水质或水生生物。常见种类如洛氏角毛藻、窄细角毛藻、牟氏角毛藻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陈楠生课题组研究发现,胶州湾角毛藻多样性可能被严重低估。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角毛藻曾作虾苗开口料,但有自身弱点,海链藻可作为替代。总之,角毛藻对海洋生态重要,深入研究其特性和生态作用,利于了解海洋生态平衡,实际应用中要合理利用,避免负面影响。…

Read More

尾水处理(二):菌藻共生系统在水产养殖尾水中的应用

本文聚焦菌藻共生系统在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首先介绍水产养殖尾水因鱼类代谢、饲料残留等产生,富含氮、磷、有机物等污染物,危害水生生物及周边环境。接着阐述菌藻共生系统的原理,即细菌和藻类互利共生,藻类光合作用转化营养物质,细菌分解有机物并去除氮、促进磷沉淀。该系统具有高效去污、低能耗、环保可持续等优势。在应用方式上,包括构建生物膜、悬浮培养、生态塘处理。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有光照、温度、pH 值、营养物质比例和溶解氧。文中列举实际案例,某大型水产养殖场采用菌藻共生生态塘处理尾水,氮、磷去除率高,达到排放标准,降低成本。最后得出结论,菌藻共生系统是绿色可持续的尾水处理技术,前景广阔,未来有望在处理效率、成本和资源回收上取得突破,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解决尾水带来的环境问题。…

Read More

尾水处理(一):菌藻共生系统在造纸行业尾水中的应用

造纸行业产生大量废水,未经有效处理排放会严重污染环境,高效环保的尾水处理技术成为重要课题。菌藻共生系统作为新兴生物技术在其中展现巨大潜力。 该系统由相互依存、作用的细菌和藻类构成,形成复杂稳定的生态平衡,具有高效、节能、低耗优点。在造纸尾水处理中,通过细菌分泌酶分解大分子有机物,藻类吸收小分子有机物,去除有机物;细菌硝化和反硝化去除氮,藻类吸收磷,去除氮磷营养物质;藻类和细菌吸附、络合吸收重金属有害物质。 实现其有效应用要注意:根据废水特点选择和培养合适菌藻种类;精确控制温度、光照、pH 值、溶解氧等反应条件;定期监测水质指标,调整参数,维护系统运行。菌藻共生系统优势显著,能达标处理废水,成本低、能耗少、环保,未来有望在造纸尾水处理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与环保。…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