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在凤凰岛海域培育14万株新生珊瑚

珊瑚

被称为“珊瑚爸爸”的陈宏和他的团队从2013年起承担十二五、十三五海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珊瑚方面的科研项目,除了在西沙开展珊瑚生态修复的研究外,在三亚凤凰岛也设立了珊瑚科研试验点。利用国际领先的珊瑚培育技术和长期培育的珊瑚种子,至今已在凤凰岛西侧海域培育了14万株新生珊瑚,为凤凰岛的生态修复,有望成为珊瑚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珊瑚
珊瑚

今年52岁的陈宏系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从事珊瑚研究30年。他和他的团队先后在三亚崖州区海域、凤凰岛海域、西沙永乐环礁、陵水等海域,建立了中国最大的珊瑚培育和繁殖基地,并取得国内外领先的成果。

首次在野外开展珊瑚藻的生态修复实验。实验证明,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海洋酸化的大背景下,枝壳藻能生长并粘结珊瑚碎屑成微型珊瑚礁,为珊瑚礁的生态修复提供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填补了国际珊瑚礁研究的一个空白。

首次发现货贝与软珊瑚形成一种共生关系,货贝能清除软珊瑚体表的有害微藻,软珊瑚为货贝提供生存空间。这是珊瑚除了虫黄藻之外的另一种共生关系,为国内首次发现。

实现了在国内繁殖并成活数量最多的珊瑚繁殖与移植活动,到2017年11月30日有约16万株珊瑚,为国内最大规模。

首次发现珊瑚礁食物链中,食物链顶层的物种数量不可过多,否则引起藻类等大量增殖,造成珊瑚礁生态灾难。该发现为我国珊瑚礁保护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首次发现珊瑚藻新物种,该研究所在西沙发现一种属于枝壳藻属的珊瑚藻新物种,暂定名“热海珊瑚藻”,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世界上造礁能力最强的珊瑚藻新物种,为国际首次发现。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虫黄藻是促进珊瑚骨骼夜间生长的关键因子,健康的虫黄藻因夜间呼吸代谢旺盛,大量二氧化碳的生成,促进石珊瑚骨骼的生长。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在西沙有夏季上升流,它们为西沙许多潟湖的活体珊瑚渡夏提供了环境的基础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基于小球藻的多功能生物复合材料

面对传统生物复合材料制造中的高能耗与化学处理难题,本研究提出以小球藻微藻为基质的可持续解决方案。通过优化生物墨水与打印工艺,成功制备出具有多级结构的轻质材料。研究表明,氢键在羟乙基纤维素与小球藻结合中起关键作用:随水分减少,氢键网络从水介导相互作用转变为直接氢键,从而增强材料机械性能。受控脱水工艺保持了材料形态完整性,避免开裂。最终复合材料表现出1.6 GPa弯曲刚度、各向同性热传递性及0.10 W/mK导热系数,证明其作为高效隔热材料的潜力,为环境可持续需求提供了创新替代方案。…

Read More

螺旋藻脂质纳米技术:应对药代动力学挑战的口服给药新路径。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和精神心理症状为特征,部分地区患病率超过20%。IBS患者因胃肠动力功能障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波动显著高于健康个体,但目前缺乏针对此问题的靶向给药系统。本研究开发了口服螺旋藻纳米系统(SP@TIIAn),通过将丹参酮IIA脂质体整合于螺旋藻,用于增强IBS治疗。该系统利用螺旋藻与纳米颗粒对肠绒毛的被动靶向和增强黏附作用,相比肠溶胶囊,更能保障IBS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稳定性。SP@TIIAn可有效治疗多种肠脑轴相关症状,为临床IBS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替代方案。…

Read More

硅酸盐干预舟形藻-细菌共生体系:脱氮性能与微生物群落

针对舟形藻属-细菌共生系统存在的长期运行不稳定问题,本研究通过添加硅酸盐并调控光暗周期,成功实现了稳定的自养脱氮。在舟形藻(Navicula sp.)富集阶段,系统亚硝酸盐积累率达到92.05%;补充硅酸盐后,舟形藻成为优势藻种并显著促进胞外聚合物(EPS)分泌,增强的EPS诱导形成致密生物膜,为厌氧微生物生长创造有利环境。当光暗周期调整为8小时光照:16小时黑暗时,系统获得最高总氮去除率(82.69%)。微生物群落分析显示: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1.26%)为优势氨氧化菌,Denitratisoma(3.75%)为优势反硝化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系统在无需人工接种条件下自然富集了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Brocadia相对丰度达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