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艺可让海洋微藻变身“脑黄金”

DHA

在很多婴幼儿奶粉的广告中,含有“DHA”成分的往往自带“智慧”光环。被称为“脑黄金”的它,是神经系统细胞生长及维持的主要成分。DHA的最佳提取源是海洋里的藻类,但长期被国外垄断。从南京工业大学获悉,该校黄和团队发明了一项新工艺,打破了国外对微藻型DHA的垄断,近日荣获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之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DHA学名为二十二碳六烯酸,是大脑和视网膜的重要构成成分,被誉为“脑黄金”,具有健脑益智、增强视力、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抗炎抗癌等作用。海洋鱼类,某些海藻或低等真菌是DHA的重要来源。但是天然食物中的DHA含量较低,比如鱼类通常在5%~14%。

DHA
DHA

黄和教授团队率先开展了从一种叫裂殖壶菌的海藻里提取出高品质DHA油脂的研究,经过10多年的技术攻关,克服了DHA的高产菌株选育困难、脂肪酸延长和去饱和过程的定向调控方法有限、不饱和脂肪酸油脂加工过程复杂且易氧化等微生物发酵法制备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的国际共性难题,发明了基于酶法的无溶剂油脂提炼技术和配套装备。该工艺在提取过程中不使用有机溶剂,并实现了DHA油脂的连续智能化生产,油脂提取效率提高了10倍,设备投资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项目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这项新工艺已在多家婴幼儿奶粉龙头企业和营养化学品企业应用。项目生产的DHA油脂可经过微囊化技术加工制成DHA微囊粉,添加到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对婴幼儿的智力和视力发育至关重要;项目生产的DHA冬化油可以直接做成DHA软胶囊,制成保健品,可有效调节免疫力,预防老年痴呆,改善心脑血管疾病;而DHA藻粉及DHA藻渣粉还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养殖行业。目前产品远销新西兰、德国、美国等地,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微藻型DHA的垄断。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螺旋藻脂质纳米技术:应对药代动力学挑战的口服给药新路径。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和精神心理症状为特征,部分地区患病率超过20%。IBS患者因胃肠动力功能障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波动显著高于健康个体,但目前缺乏针对此问题的靶向给药系统。本研究开发了口服螺旋藻纳米系统(SP@TIIAn),通过将丹参酮IIA脂质体整合于螺旋藻,用于增强IBS治疗。该系统利用螺旋藻与纳米颗粒对肠绒毛的被动靶向和增强黏附作用,相比肠溶胶囊,更能保障IBS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稳定性。SP@TIIAn可有效治疗多种肠脑轴相关症状,为临床IBS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替代方案。…

Read More

硅酸盐干预舟形藻-细菌共生体系:脱氮性能与微生物群落

针对舟形藻属-细菌共生系统存在的长期运行不稳定问题,本研究通过添加硅酸盐并调控光暗周期,成功实现了稳定的自养脱氮。在舟形藻(Navicula sp.)富集阶段,系统亚硝酸盐积累率达到92.05%;补充硅酸盐后,舟形藻成为优势藻种并显著促进胞外聚合物(EPS)分泌,增强的EPS诱导形成致密生物膜,为厌氧微生物生长创造有利环境。当光暗周期调整为8小时光照:16小时黑暗时,系统获得最高总氮去除率(82.69%)。微生物群落分析显示: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1.26%)为优势氨氧化菌,Denitratisoma(3.75%)为优势反硝化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系统在无需人工接种条件下自然富集了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Brocadia相对丰度达7.99%。…

Read More

无毒绿藻凯氏类小球藻细胞外多糖的组成、结构特征及多功能特性。

本研究从无毒绿藻凯氏类小球藻(Parachlorella sp. BX1.5)中提取并纯化了胞外多糖bxEPS,发现其为一种无硫酸基的酸性鼠李聚糖,主要由鼠李糖(55.1 mol%)、木糖(35.4 mol%)和葡萄糖醛酸(9.5 mol%)组成,具有超高分子量(约1.81 × 10⁶ g/mol)和线性结构。该多糖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在体外具有抗氧化、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具抗高血压潜力)以及促进酪氨酸酶活性(具抗白发潜力)的功能;动物实验进一步表明,0.2%(w/v)的bxEPS 溶液可通过促进毛囊肥大显著促进小鼠毛发生长。此外,bxEPS与阳离子反应性低,稳定性高,安全性良好,显示出在食品、化妆品和医药等领域作为多功能生物聚合物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