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和影响观赏鱼体色

观赏鱼

如何控制和影响观赏鱼体色

1、观赏鱼的着色机理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呈现黄色、 橙色和红色的物质, 对观赏鱼呈色发挥最重要的作 用。根据其化学分子中氧的有无,分为两大类 :不含氧的胡萝卜素和含氧的叶黄 素,对观赏鱼体色发挥主要作用的色素是含氧的叶黄素。叶黄素包括玉米黄质 (zeaxant hin , , 3, 3′ – 二羟基 -β- 胡萝卜素 ) 、 黄体素 (lutein, , 3, 3′ – 二羟基 -β- 胡萝卜素 ) 、角黄素 (cant haxant hin, 4,4′ – 二酮基 -β- 胡 萝卜素 ) 和虾青素 (astaxant hin , 3,3′ – 二羟基 – 4,4′ – 二酮基 -β- 胡 萝卜素 ) 等。不同种类的观赏鱼,其体内主要起呈色作用的叶黄素种类不同,如 金鱼主要为黄体素、 虾青素, 太阳鱼主要为黄体素。 根据水生动物对类胡萝卜素 的代谢方式和途径的差异, 可分三种类型 :红鲤鱼型, 可将黄体素、 玉米黄质转 变形成虾青素后再沉积在体内 ;鲷鱼型, 包括鲑鳟鱼和鲷鱼等, 不能将上述物质 转化形成虾青素,但可直接贮存于体内 ; 大虾型,可将 β- 胡萝卜素、黄体素和 玉米黄质转变形成虾青素,主要为甲壳类 。大部分淡水观赏鱼,如金鱼和锦鲤 等, 属于红鲤鱼型。 而海水观赏鱼一般为鲷鱼型。 要使观赏鱼达到理想的着色效 果, 必须根据其野生个体的色素组成及其对色素的代谢方式选择适宜的类胡萝卜 素种类。

2、观赏鱼着色方法

观赏鱼鱼体颜色和花纹的微小差异就可能决定了身价的巨大差距。 而对于有些观 赏鱼品种, 采用适当的增色方法改变体色, 其价值可能会提高数倍。 为了改变或 改善观赏鱼的体色, 业内人士采用了直接染色、 荷尔蒙增色、 纹身和注射染料等 方法。 染色是采用无毒的染料对鱼进行着色, 经过染色之后, 鱼的体色会变的五 彩斑斓,但一段时间后,染料脱落,鱼就失去了观赏价值。此外,许多品种的雄 鱼因为“婚姻色” 比雌鱼体色更为鲜艳,可向饵料中添加雄激素,在雄激素作 用下,雌鱼朝着雄性化发展,但需要长期投喂雄激素才能保持着色效果。

与上述方法相比, 最常规最有效的增色方法还是在配合饵料中加入着色剂。 许多 商业饲料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增色饲料品牌, 并对着色剂的选择和增色方法做了 一些有益的探索, 但出于保持竞争优势的考虑, 很多饲料公司都将其着色方案作 为“商业机密” 。不管采用何种方案,着色剂的添加会大幅增加饵料成本。因 而,合理选择着色剂种类,科学确定着色剂的剂量,确保色素高效蓄积,都将具 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意义。

3、观赏鱼常用着色剂种类

目前观赏鱼饵料中可用的着色剂按其来源一般分为两种, 即天然着色剂和合成着 色剂。

3.1 天然来源的着色剂

在观赏鱼饵料中使用的天然着色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动物及提取物如糠虾、鳞 虾等 ;植物及提取物如玉米、胡萝卜、苜薯粉、橘皮等 ; 微生物及提取物如酵母 和光合细菌中的红螺菌 ; 微型藻中的杜氏藻等 ; 螺旋藻及其提取物。在观赏

鱼饵料中使用的着色剂主要有藻类 (绿藻、 螺旋藻和雨红球藻 ) 、 虾蟹类壳粉、 植 物提取物 (辣椒红素 ) 和微生物发酵产物 (法夫酵母 ) 人工合成色素 (虾青素 ) 等, 这 些着色剂的功能物质都属类胡萝卜素及其衍生物。 国内外利用螺旋藻作为锦鲤和 金鱼的着色剂具有悠久的历史, 用螺旋藻喂养观赏鱼, 不论是红鲤型鱼还是非红 鲤型鱼,体色都会变得鲜艳美丽,而且生长、繁殖能力明显增强 。辣椒红素大 部分经氧化代谢转化成 4 – 酮辣椒红素积累到鱼体,对金鱼也具有明显的扬色 效果 。法夫酵母是发酵生产虾青素的优良菌种,用其对金鱼进行增色后,虾青 素以酯化的形式沉积在金鱼体内。

3.2 化学合成着色剂

上述天然着色剂对观赏鱼着色都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受来源和效果的限制, 应用 并不普及。 目前在观赏鱼着色饵料中的着色剂主要为人工合成的虾青素, 如瑞士 罗氏公司的加丽素粉红和德国巴斯夫公司的露康定等。 在商品观赏鱼着色饵料中 主要的着色剂就是化学合成的虾青素, 另外还添加了一些富含虾青素的天然成分 如螺旋藻、 丰年虾和虾粉等, 但这些商品饵料价格非常高, 销售对象一般只限于 观赏鱼爱好者。 在大规模的养殖场中, 通常是将一定比例的化学合成虾青素直接 添加到鱼饵料中再进行投喂。 应用虾青素对血鹦鹉鱼进行增色试验, 发现添加 0 1 5 %的“露康定”取得的效果较好,并且成本最低。

4、影响着色效果的因素

4.1 着色对象的遗传特性和生理状态

观赏鱼自身的遗传特性影响色素沉积, 在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个体间, 鱼体利 用色素的方式和沉积色素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 观赏鱼种类繁多, 目前增色饵料 已形成较大规模产业的品种主要有锦鲤、 血鹦鹉和地图鱼, 其它如金鱼和七彩神 仙鱼等观赏鱼的增色饵料也占据较大份额。 这其中只有金鱼和锦鲤已经确认属红 鲤型,而血鹦鹉增色饵料尽管需求巨大,但对其着色过程、色素代谢途径、沉积 形式都知之甚少, 地图鱼和七彩神仙鱼更是如此。 这些观赏鱼可利用的着色剂类 型和最佳用量目前主要靠经验摸索。 此外, 同一种鱼的不同个体间, 着色效果经 常会呈现出较大差异。 在对血鹦鹉的增色过程中, 我们发现, 不同个体在着色速 度、效果存在极大的差距。因此,在选育工作中,也应针对性的对易着色群体进 行选种和选育。 色素在鱼体内沉积的靶组织也具有一定选择性, 不同部位沉积效率不同,仅从体表来看,一条鱼上鳃盖、鳍上的着色较快,与背部和腹部着色效 果差距非常明显。 最后, 鱼自身的生理状态, 如不同的生长阶段、 酶的消化能力、 是否生病等对色素沉积均会产生影响。

4.2 着色剂的种类、剂量和着色时间

不同来源、 不同种类色素, 其利用率和呈色效果不同。 对金鱼的研究表明合成虾 青素的着色效果优于藻类虾青素 。当饵料中的色素含量增加时,在一定剂量范 围内, 鱼体内的色素沉积量也随着增加, 但色素的沉积效率却随之降低。 笔者观 察了虾青素在血鹦鹉增色试验中剂量效果, 结果显示, 在试验的最初几天, 高浓 度的增色效果非常明显,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 差异逐渐不显著, 并且高浓度虾青 素试验组的粪便颜色较低浓度组深, 说明大量的色素没有被利用而排出体外。 韩 学哲也报道当虾青素添加到一定量或饲喂到一定时间后, 红剑尾鱼、 孔雀鱼和玫 瑰无须鲃体表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将增加, 但添加量过高, 体表总类胡萝卜素含量 反而下降 。受市场需求、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观赏鱼常常需要快速着色。一般 而言,着色剂添加剂量大,所需时间较短,但成本随之升高,并且短期快速增色 效果也不稳定。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的调整着色剂的用量。

4.3 配合饵料的营养水平

生长对观赏鱼来说是较次要的目标, 在观赏鱼增色实践和研究中, 非常注重着色 剂的选择和效果研究, 往往对配合饵料本身的营养重视不够。 然而, 色素在代谢、 吸收和沉积的过程中, 会与饵料中其它营养组分互相作用、 互相影响。 配合饵料 中油脂、维生素 A、维生素 E和钙、磷等微量元素的水平都会影响色素的代谢 和沉积。 虾青素等类胡萝卜素着色剂在消化道内被吸收前需溶于脂肪, 在血液内 转运需脂蛋白协同, 提高饵料的脂肪水平能够促进着色剂的利用率。 饵料中添加 高水平的维生素 E有助于增强着色效果, 而过低的维生素 A 将会诱导虾青素转 化维生素 A,过高含量的钙也会影响色素的吸收和沉积 。同时,饵料中一些抗 营养因子以及是否感染霉菌等均对着色效果有影响。 在设计观赏鱼增色饵料配方 时, 在保证基本的营养需求情况下, 应该充分考虑着色剂与其它的营养组分的协 同和拮抗作用,充分发挥着色剂的商业价值,降低饵料成本。

4.4 养殖环境

水温是影响鱼类摄食、 生长和代谢的重要因素, 也影响类胡萝卜素的沉积。 对金 鱼投喂虾青素、小球藻的试验表明,水温 26℃~30℃时的着色效果优于 22 ℃ 或 24℃ 。 因此在增色时应尽可能的使环境温度达到其最适生长温度,以提高 色素的沉积效率。水的酸碱度 (PH值 ) 对鱼类的色泽、着色速度及最终着色效果 也有明显的影响, 鹦鹉鱼在弱酸性水质环境中着色效果较好, 而锦鲤则在弱碱性 水质中才能体现较为鲜明的色彩。 栖息环境的背景色、 水的透明度和光线也会影 响鱼类的体色, 这种体色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色素细胞聚散引起, 与色素沉积无 关,但影响最终的着色效果。

王艳老师评语,虾青素过量添加不仅增加成本,还会降低功效! 同时,脂类配比营养的不足也是导致虾青素功效周期过长、利用率低的原因之一。雨生红球藻虾青素雄霸人用市场,而在动物市场,同时富含脂类、胡萝卜素、叶黄素、角黄素、玉米黄质、虾青素的小球藻才是首选,有望通过酵培养殖实现产业化,并在虾、蟹、三文鱼、鳟鱼、鲑鱼、黄颡鱼、锦鲤等高端养殖和育苗中推广普及,替代化学合成虾青素,为动物和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转自公众号 微藻博士  https://mp.weixin.qq.com/s/mj2UlS2bgSptLNjhv1QQWg

Related Posts

Read More

利用莱茵衣藻叶绿体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表面活性剂

HAA(Hydroxyalkanoyloxyalkanoates)是一种脂基表面活性剂,具有许多潜在应用场景,其生物合成前体是鼠李糖脂,而鼠李糖脂具有优秀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及可降解性。鼠李糖脂的生物合成,主要由病原菌假单胞菌生产,利用非病原微生物合成鼠李糖脂的努力也在进行中。由于能够有效地将CO2转化为生物质及感兴趣的生物产品,单细胞光合微藻已成为可持续工业生物技术的底盘。在此,我们以莱茵衣藻为 […]…

Write a comment